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网络文学互动影响多维探析(3)

时间:2013-10-29 14:11 点击:
网络文学的在场互动是有益的,但影响有限,关键还是看写手秉持怎样的创作追求。处理好顺应和引导的关系、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久发展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在塑造人物时要发挥主体性,不因过度的娱乐性而耗散了作

  网络文学的在场互动是有益的,但影响有限,关键还是看写手秉持怎样的创作追求。处理好顺应和引导的关系、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久发展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在塑造人物时要发挥主体性,不因过度的娱乐性而耗散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不因过度的交互性而失去对人物和情节的控制,更不因过度市场化而丢弃应该秉承的文学理念,这对网络文学任何一个写手都是挑战,也是一场痛苦的历练,需要待以时日,摒弃浮躁、拒绝利诱,但这非常重要。

  现在,最可怕的问题是消费文化带给网络写手们创作动机和理念上的偏差--以迎合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的文化需求为指向,网络写手过于看重利润,创作朝低俗靠近,文学网站推波助澜,大量推荐、传播低质作品,这对于普遍低龄化的网络读者群体而言其影响是恶劣甚至致命的。

  因此,生存于产业化环境的网络文学,如果能够继承传统文学的"文学性"传统,辅以数字媒介技术优势,"在写作中赢得自身的认证,在交付自我认证的时候又得到他者的回应,修筑了一条通向奇异世界的道路,为自己和别人把前路照亮"〔6〕,才是网络文学未来之路。

  (二)在线批评需要引进"特殊读者"以形成互补共生的批评局面

  从前面例证可看出,网络文学在线阅读,绝大部分读者的阅读行为实际上仍是单纯的阅读,只有少数读者会介入其间进行反馈、交流。只言片语点评者表达自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与写手和其他读者实现浅层的互动,能对写手心态产生些微影响,对其他读者阅读起一定导向作用;撰写长评者,从接受心理上讲算是欣赏型读者,从接受能力看具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能够领悟作品妙处、败笔之所在,算是真正进入到了文学鉴赏境界。另外加上读者间互动,可以说网络文学生产在开放、平等、互动的环境里走向了相对完整。

  从博弈角度看,如果把写手、读者比拟成弈手的话,这种多元互动认知过程相当于弈手们的对局过程。随着对局的进行,参加者所在的局部情景会不断地变化,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学习、不断接受影响的过程。由此就导引出一个问题,如果整个社区充斥的都是主动性、情绪性、随意性、无序性的话语,相互学习的目的就不易达到,只会陷入一种低水平循环。正如有学者明确指出的: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学实际上处于"无监管、无批评、无引导"的"三无状态"。普通读者在线批评方式--"自己的批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以直觉、感性评价为主,既不规范,也无章法,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的批评标准与专业的学术理念指导,因而不能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功能。〔7〕这看法尽管有些片面、武断,但却点出了一个事实:网络文学作品社区,普通读者与写手的即时互动,缺少较长时间沉淀,缺少理论支撑和理性思考,导致陷于一种自在、自发言说状态,容易造成文学内涵的乱解,混淆现象与本质,破坏文学审美本源和阐释的学理性,从而降低文学的深度。

  因此,笔者认为,在肯定"在线批评"的同时,大量的"特殊读者"--专业批评学者介入网络文学社区,是新形势下网络文学批评的要务。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绝不是网络文学所期望的结果。读者创造性解读一般包括三个阶段,选择与发挥-淘汰与添加-修正与扬弃。〔8〕要到达最后一步,网络作品社区里不能缺少真正的鉴赏评论型读者,即思想上更多地偏向理性,能运用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鉴别分析做出判断者。这正是专业批评学者能扮演的角色。

  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而是阐释者给定的,因为只有在阐释者与作品的交流中,作品才显示出意义。"〔9〕专业批评学者全面深入地对作品的文本意义进行细致解读和阐释,有助于普通读者较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在含义,有助于普通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增添新的学理性认知,对作品实现更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他们加入"在线批评"行列,一方面把自己拥有文艺理论知识的优势发挥出来,带动普通读者欣赏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还有非常正向的意义,使他们自身研究,回归脚踏实地的正途--不脱离作家作品这个源头活水,研究真正发挥作用、产生价值。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专业批评学者在高校和研究院,大多不参与网络文学在线互动,研究文章大多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其作用和影响力大多在网下、在学术界。

  文学批评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进行规范和价值导向引导,指出其创作的成败得失,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提高普通读者理解现实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维护或批判某种意识形态,推动社会的进步。〔10〕网络文学由于时间短发展快,建立自身的批评理论难度很大,要发挥以上功能,不能不寄厚望于专业批评者群体。

  可以说,在线普通读者批评和专业学者批评,各有特色。两种批评合力,将有助于帮助人们去发现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之间彼此生发、制约、协调与共生的复杂关系,有助于网络文学中不同层次文本的自觉定位,有助于未来经典化过程中网络文学精品的甄选。

  四、结语

  网络文学互动性特点改写了写手与读者间传统的疏离关系,为写手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的即时沟通交流提供了可能,形成前所未有的"文化共同体关系"〔11〕。但可能不等于现实,更不等于必然,在进行网络文学研究时,多一些具体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分析,少一些基于理论推演而得出的结论,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保持、主体性功能发挥,呼唤专业批评参与到网络文学在线批评中来,十分必要,它将有利于网络文学未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2〕孟建,祈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68.

  〔3〕〔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43.

  〔4〕转引自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

  〔5〕转引自郭毅.论网络文学读者的期待视野〔J〕.新闻传播,2009,(9):5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