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于受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女性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往往没有自由可言。但是到了元代,因为掌权者是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他们在社会形态上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严密的礼法制度,所以在思想控制上相对比较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减轻,妇女们也得到了一定解放,这一现象在元杂剧中有鲜明的体现。《墙头马上》和《西厢记》就是元杂剧中具有反封建精神的典范作品。在这两部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相识相爱都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模式,他们的爱情一开始都遭到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们的父母的反对,但在大胆的坚持与斗争下,最终得到了幸福。作为反封建精神的体现,这两部杂剧都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男女主人公的月夜幽会充满了浪漫情调,这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根本否定。李千金和崔莺莺作为这两部杂剧的女主人公,在她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形象又可看出,《墙头马上》和《西厢记》主题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程度是不同的。
一.主题的表现方式不同
李千金和崔莺莺的生活环境较相似,都被封建思想所包围着。李千金是皇帝宗室洛阳李总管的独女,崔莺莺是相国独女,她们都出身名门贵族,家族中对女子的德行十分看重,二人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压迫中。在阳春三月,李千金只能和丫环梅香到自家后花园玩赏;而崔莺莺即使住在“门掩重关”的普救寺里,要想走出闺房也得等佛殿上没人烧香的时候,在母亲的允许之下才能让丫环陪着到佛殿上玩耍。如此压抑的生活环境,是造就二人反叛性格的重要原因。李家曾与裴尚书家议结婚姻,由于宦路相左而未再提,只等李总管公干回来另议;莺莺已许婚给郑尚书之子郑恒,只待父丧期满便成婚。由此可见,将崔莺莺与李千金的生活环境相比,虽有相似的地方,但莺莺已由父母包办婚姻,她所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和束缚更大,想要追求爱情自由更不容易,这使得两人在争取自由爱情时表现出较大的性格差异。
1.大胆、率直的李千金
《墙头马上》一开始就交代了李千金的性格——“志量过人”。她毫不掩饰自己对异性和爱情的渴望,看着围屏上的佳人才子,她泼辣地对丫鬟梅香说:“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在后花园赏春景时,她邂逅了风流潇洒的裴少俊,直接惊呼“一个好秀才也!”并无所顾忌地上下仔细打量,大胆宣称:“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在对爱情的追求和选择上,她也非常主动,裴少俊送给她表达爱意的简帖,她毫不犹豫地作诗回复,且主动邀请裴少俊当晚后花园幽会。当李嬷嬷撞破二人幽会时,李千金为了爱情,先是不惜自己主子身份跪在嬷嬷跟前,恳求放他们逃走,遭到了拒绝。于是千金便夸赞少俊“比画眉郎多气概”。李嬷嬷斥责丫环在其中穿针引线,千金却勇于承担责任,说作此事“是这墙头掷果裙钗,马上摇鞭狂客”,自己做事,敢作敢当,坦白直率。当威胁要送官问罪时,李千金也不畏惧,直言不惜以死殉情:“我待舍残生还却鸳鸯债,也谋成不谋败!”李嬷嬷给她两个选择,一是教裴少俊求得官后来接她,二是放他俩私奔,她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先享受眼前的爱情,哪怕“锁在空房,嫁在乡外”也在所不顾。面对封建家长的反对,李千金做出了强烈而激愤的抗争。她在裴家后花园藏匿七年,生得一儿一女,被裴父发现时,院公还在极力隐瞒,她却主动说“妾身是少俊的妻室”。裴父对她百般辱骂,她道“我则是少俊一个”“这姻缘也是天赐的”,以此来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说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懦弱的裴少俊在家庭的施压下写了休书,她彻底愤怒了,发誓再也不踏入裴家半步,并批评了丈夫的软弱,讥讽他“读五车书,会写休书”“兀的不笑杀汉相如”。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她也表现出刚强的性格。裴少俊考中状元,裴父也知道了李千金是官宦之女,都前往李家赔不是。李千金拒绝了父子二人,坚定着自己的原则,用讽刺的话语淋漓尽致地谴责了裴家父子,这也是对封建礼法的蔑视和抨击。只是后来亲生骨肉的苦求让她妥协了。
作为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李千金身上又兼具市井民间妇女的豪爽、大胆与直率。可谓是大胆泼辣的典型代表。
2.含蓄、矛盾的崔莺莺
同是贵族小姐,莺莺与千金的性格却是迥然不同。崔莺莺与张生曲折的爱情故事充分展现了其含蓄矛盾的性格。同样生活在封建家庭中不得自由,莺莺却没有直白的表达不满,只道“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淡淡的哀怨。在花园中烧香祈福时,提及择夫,她也只是倚栏长叹,“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似有动情之意”。这与李千金直白的想要“招个风流女婿”相比,其表达是极其含蓄的,符合深锁闺门中的贵族小姐心理。崔莺莺与张生的第一次见面,她全没有李千金见到裴少俊那般惊喜、情感外露,莺莺明明心内已记下那人,却只是回顾一觑,因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张生月下对吟时,忽闻有人来了,莺莺猛惊,慌忙离去,这和李千金的“爱别人先舍了自己”的大胆举动相比是十分谨慎的。离去前莺莺再次回顾,这两次转头的细微动作,说明她表达好感是非常含蓄的。道场上再见张生之后,崔莺莺已是“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如此害相思之苦,她仍然无法直露自己的心思。直到孙飞虎围普救寺,情节才出现转折,崔莺莺追求爱情的斗争即始于此。她献出三计,含蓄地将希望寄托于张生,张生不负期望,搬来了救兵,解决了围困。本以为二人感情可顺利发展,不想老妇人居然“赖婚”,让莺莺认张生做哥哥,如此委屈的莺莺也不敢当面反抗,只是埋怨母亲“好口不应心”,陷入烦恼和怅怨之中。在月夜听完张生弹琴后,多情的莺莺潸然泪下,压制住心中的情思,让红娘传话给张生“好共歹不着你落空”,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对张生的爱的执着和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