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恐怖电影是传统电影类型片中的一种,尽管社会在不断变迁,影响电影的科技与艺术方面的元素也在此消彼长,但恐怖电影始终受到观众的青睐。恐怖电影的兴起,除了它本身的美学价值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从心理机制上来说符合"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这一论断,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文章从恐怖电影与本能论、恐怖电影与梦的运作机制、恐怖电影与''他者"理论三方面出发,以精神分析视角探查恐怖电影的艺术魅力。 【论文关键词】恐怖电影;精神分析;西格蒙德o弗洛伊德 恐怖电影是传统电影类型片中的一种,尽管社会在不断变迁,影响电影的科技与艺术方面的元素也在此消彼长,但恐怖电影始终受到观众的青睐,并且由于其制作上的低成本优势,使得恐怖电影_直在全世界范围内长盛不衰。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恐怖电影所采用的叙事语境、情节设置、人物特征等具体的细节并不相同,如西方恐怖电影中屡见不鲜的哥特式墓穴古堡在东方恐怖电影中并不多见,日本恐怖电影中的白衣黑色长发女性也很少出现在欧美恐怖电影中,但是其在跨文化的传播中往往都具有直指人心的恐怖效应,让观众心惊肉跳,陷入战栗和尖叫中不能自拔。恐怖电影的魅力也早已为电影理论界所关注,学界内普遍同意,恐怖电影的兴起除了它本身的美学价值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从心理机制上来说符合"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这一论断,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人类产生了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自从奥地利著名神经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从无意识的理论扩展开来创立精神分析学,并由其学生荣格等进行发扬以后,这门学科就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包括美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指导着人们对于文艺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对于与人们的意识、欲望、梦境紧密相连的恐怖电影,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一、恐怖电影与本能论 根据专家在中国首届恐怖电影创作与产业研讨会上的讨论,就恐怖电影的类别而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恐怖的内容让观众感到震撼的,具有为恐怖而恐怖特色的电影,如在影片之中加入大量的暴力砍杀,人与尸体共处的血腥画面等。这种类型的恐怖片带给观众的情绪体验主要是通过试听感官刺激来实现的,一旦观众某一刻从影片中脱离出来,影片的效果就要被打上一定的折扣,因此这一类电影为追求切实逼真的体验,其在特效等方面的投资也较大。另一种则是凭借恐怖的主题来达到恐怖效果的电影。这一类电影对于剧本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依靠一个故事来勾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而情节上的一些小漏洞都会逼迫观众从审美中抽离开来,极大地减弱了恐怖感的营造。观众本人在接受电影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成为影片的创作者之一,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对影片剧情的分析也是影片恐怖效果的一部分,后一类影片的恐怖感往往较前者更高,并且能够促使人们在观影后有意识地对出现这种故事的社会与文化根源进行有益的探讨。无论是哪一种,都与精神分析中的本能论相关。 本能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了解本能论就无法理解弗洛伊德对于意识的分析。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本能是了解人类内在世界的途径。外在世界中,人的本能被种种秩序与规范所束缚,而其本能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在特定情况下,人类本能尤其是内心阴暗的一面,如破坏毁灭的倾向就有可能挣脱出来。首先人类在自我理想中具有残暴、有攻击性的一面。这点体现在恐怖电影中就是大量的施虐与受虐的场景。以《人体蜈蚣》(TheHumanCentipede,2009)为例,影片中的两位女孩因为迷路而被心理变态的威瑟夫o海特医生麻醉,用来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即与另外一个日本人缝合起来,嘴与对方的肛门和肠道相连,成为难以动弹,只能吃前面人排泄物的人体蜈蚣。尽管此时医生并未杀死自己的"作品",但是势必会给三个受害人以长期痛苦的体验。 其次,人类有着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对生命终结的害怕是任何文化背景、任何地位的人都挥之不去的。而恐怖电影给观众心理层面上施予的快感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刺激观众的这种恐惧,将一种未来的必然结局提前展示,让观众在未及准备的情况下面对死亡。如在《恐怖蜡像馆》(Houseo/Wax,2005)中,几个年轻的大学生原本只是驱车前去观看橄榄球比赛,因为汽车抛锚而不得不露宿荒野,从而无意中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小镇。然而,当他们发现在这个毫无生气的小镇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蜡像时为时已晚,控制这个小镇的是一对连体婴儿兄弟,因为心灵的扭曲他们开始追杀这几个大学生并将后者逐一做成蜡像。电影中大学生在还活着的情况下被用滚烫的蜡包裏全身,眼睛中露出惊恐神色的画面让观众触目惊心。在这些恐怖电影中,受害人肉体的残损、生命的流逝能够直接引发观众本能的恐惧。 二、恐怖电影与梦的运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