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财会论文 >

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4)

时间:2015-12-28 14:28 点击:
尽管许多论文主题完全基于美国市场,但这些论文的发表无疑显著提升了相关高校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可否认,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中,都必须坚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我国经济的全球

  尽管许多论文主题完全基于美国市场,但这些论文的发表无疑显著提升了相关高校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可否认,会计作为一门商业语言,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中,都必须坚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我国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国际化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必由之路。提高与社会实践相对应的理论认知,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断推动我国会计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尽管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根本上仍然表现出与既有体制相适应的路径依赖特征。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和诺斯都同时强调各国经济活动在很长时期内都会保持对各自制度的“粘性”依赖,即使正式制度可以迅速变革,但这种变革对经济活动的实质影响仍会长期受到非正式制度的阻碍,甚至会“无疾而终”(Williamson,2000;North,2005)。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位学者通过对众多商业案例的长期考察,也对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扩张战略提出忠告,指出成功的发展路径必须包含填补新兴市场“制度真空”的商业模式(KhannaandPalepu,2010)。假若我们接受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念,承认经济活动的制度“粘性”,那么对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之国际化内涵就应有区别于现状的“另解”之意: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的会计实践,强调运用国际化的研究方法,探索符合我国经济运行规律的会计理论;而会计教育也应是吸收那些能够解释中国会计实践而非基于西方制度假设的专有知识。唯如此,我国的会计高等教育才能培养践行中国会计职业之人才,并且,唯有真正理解中国实践之人才方可满足跨国公司拓展中国市场之需求。

  (二)关于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前文回顾了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经验,接下来我们提出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与建议,以期会计教育界和实务界共同探讨。

  1.首先,会计高等教育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评价方式。

  会计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规模、结构和质量之间的矛盾自然会显现甚至突出起来,一个高校内部是这样,一个地区(省市)甚至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然而,无论会计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质量永远是其基业长青的生命线,规模方面任何“跨越式”的发展,一旦以牺牲甚至放弃质量为代价,都会对下一代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对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现行制度约束下,一方面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审批权,另一方面高校也拥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各高校设置了会计专业之后,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更是政府监管和高校自身发展都给予非常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在申请会计专业设置和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这两个环节方面,进行必要的评估或认证,就显得很有必要。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特殊的竞争环境,尽管它与人们一般所理解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等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存在。教育评估或认证,是保证会计高等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制度性安排,而且可以兼顾政府审批与高校自主办学之利益诉求。

  评估的对象主要是针对申请设置会计专业或新办会计专业不久的高校,以及该专业毕业生毕业之后的回访评估。目前,教育部正在着手制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属此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4)。这类评估标准具有门槛作用,虽然是一种专业办学的起码准则,但是非经努力不易达到,所以这类评估具有一定的规定性。而认证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专业办学历史、并志在将本专业办成高质量或高水平的高校。这类认证标准相对较高,是通过一组或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认证方案来衡量办学使命、策略、师资、质量保障、学生和雇主满意度等,并促进认证单位的持续进步。鉴于认证的要求和标准相对较高,其认证对象强调的是高质量和高水平,所以,并不要求所有举办会计专业的高校都来参与,而是相关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情况(目标、水平、声誉或品牌等)自愿申请认证。至于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根据评估或认证之结果作为其教育资源配置之依据,则是另一尚待讨论的问题。

  如前所述,国际商学教育认证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而且商学教育认证也开始考量专业教育认证的细分诉求,例如前述的AACSB从1980年起就开始发布会计学项目的认证标准,2013年该认证机构又发布了新版会计学项目的认证标准。借鉴国际经验,如果我们的会计高等教育要转变由规模到质量的发展方式,走以质量为内涵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不仅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开展必要的会计专业的教育评估,还可以着手进行会计学项目的高质量或高水平认证。

  会计学项目认证标准的设计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原则之上,即使命驱动战略,战略引导措施(AOTL),措施产生效果,效果必须评价,改进应该持续。认证标准指标体系可以考量三个方面,即会计学学术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组织或机构)的使命与战略标准、参与者标准、教学保障标准等。

  使命与战略标准。要求办学单位要有清晰的使命描述,以及为了达成使命目标或在使命的引导下所采取各项策略的详细解释,如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定位,这种定位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认同度,持续改进的措施,包括财务在内的资源配置的举措等。

  参与者标准。要求办学单位要有与上述使命、战略相匹配的有效生源和配套的招生政策,与使命相一致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标准,有严格的师资遴选与晋升考量标准和相应的激励政策,有制度化的师生行为守则等。

  教学保障标准(AOTL,AssuranceofTeachingandLearning)。要求办学单位要界定各个项目(如本科教育项目和研究生教育项目,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项目等)的学习目标,围绕着该等目标设置课程和课外活动(如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实习项目),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监测制度与手段,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实现该等项目的持续改进等。

  会计学项目认证标准的整个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图1所示的框架来设计。

  有一个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教育评估和教育认证究竟在什么范围内进行?也就是说,评估和认证范围是分别会计学本科教育项目与研究生教育项目,而研究生教育项目还要分为学术型硕士生教育项目和博士生教育项目、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分别进行?还是囊括了本科生、研究生等所有教育项目一起进行?

  2.其次,会计高等教育需要立足行业发展之长远目标,整合会计教育、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培养学识精通的专业人才。

  事实表明,医学、法学和工学等学科专业所以能够培养学识精通的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在于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高度整合或紧密结合。会计高等教育应该向这些学科专业学习。为此,我们建议:

  (1)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在教学、研究和实务之间有一个很好的组合,形成一个有助于培养学识精通专业人才的最佳团队,该团队成员除了各自在教学、研究和实务方面具有一定的水准和平衡之外,相互之间应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团队成员在全职与非全职、全薪与非全薪之间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应该看到,作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是工作本分,是其天职,然而,教学、科研和实践三者之间并非孤立甚至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研究能力是胜任会计高等教育工作的前提,当然所研究的问题可以有理论、应用、教育教学等方面之区别。坚持学术研究,可以让教师经常保持对会计实务中关键问题的好奇心和敏锐性,保持分析问题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保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创新之道的基本精神。教师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实践活动,带队实习、参加咨询、项目研究、担任顾问等,因人而异。按照国际惯例,所谓学术(Academy),包含了教学与研究,现代大学之学术还把为社会服务也容纳了进来,所以,一个胜任学术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当然,目前学术研究、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方面的相互脱节,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缺乏一个推动教师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社会平台。国家、社会和学校应从理念、规范和资源上搭建帮助教师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可否在资源配置方面引导实务界为学术研究提供研究素材,以推动学术研究与会计实践相融合;而学校也可在教学规范层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对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评析,以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论性。

  (2)会计课程与会计研究、会计实习之间需要有一个创新的设计和整合,建立包含求知(Knowing)、行动(Doing)、养成(Being)在内的有效的学习体验。求知需要整合课程,行动需要学术训练,而养成需要实习锻炼,落脚点在于能力塑造。

  (3)会计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学识精通的专业人才,不仅仅在于这种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更在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和所收获的学习成就。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观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成果、实习实践评价等;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源安排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等;就业,包括从业单位、岗位、薪酬等;发展,包括终身学习、职业前景、坚持操守、责任担当、回馈社会等。

  3.再次,通过会计教育、研究和实践之整合,改革会计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

  需要切实解决教学、科研与实务之间相互脱节或几张皮的现象,其中的核心问题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盛行的课程设置、教材编用、教学方法等基本属于传统的沿袭,课程设置基本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体系三分天下,难有突破或创新;教材内容大多充斥着传统的会计方法与技术,甚至成为会计准则之解读手册,难以体现学术研究精华之影响和现代信息技术之渗透;教学方法基本老套,与丰富多彩之会计实务格格不入。改变这样的状态需要考量以下几点建议:

  (1)如何从会计领域的需求和实践发展的规律出发去定义其知识体系与结构。

  (2)如何从能力塑造要求出发、而不局限于知识结构,构造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

  (3)如何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体现优秀的科研成果和最佳的会计实践,将会计研究整合到课程教学和实践项目中去。

  (4)如何让与现代科技相伴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体验,既成为会计研究成果、会计实务经验的分享者,又是思想、理念、知识、方法和经验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5)如何为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达成恰当的平衡,以面对会计教育事业中不断涌现的新的挑战。

  4.最后,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保持学科的开放度和融合度,合理安排会计学专业的学习进阶。

  培养学识精通的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要求学生精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从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考量,从社会各界对会计专业人士的认知和期待而言,需要未来的会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能够坚守职业道德。这就要求会计高等教育不能就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闭门造车的孤立方针。还有,如何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之需求,合理地设计或安排多元的学位制度、能够不断吸引各路英才参与会计领域的学习进阶,也是会计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期待着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或改善:

  一是,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看,急需加强大学本科生(不论什么专业)的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学习,在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训练。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失去人文关怀、不尊重科学、不坚守公义、不理解经济规律、不具备管理13

  理念和视野的所谓专业人士,将来能够以担当责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去胜任会计工作。

  二是,会计专业在学位进阶方面要有所改革与创新。一个学科专业所以能够保持基业长青,经久不衰,在于它能够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创造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为社会相关领域培养各个层级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会计学科专业的学位种类有学士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管理学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管理学博士)。建议我国适时推出会计博士专业学位(DPAcc)。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具备一定办学经验和教育质量的高校里,可以开展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教育项目,而且在合理的机制保障下,能够吸收有志于会计领域从业或教育的青年才俊,以特殊之手段汇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三是,会计专业教育需要与从业资格认证保持适当的衔接。如前文所述,境内外会计专业组织或从业资格认证机构,曾经或正在把各自的资格证书考试项目与我国境内有关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进行对接,通过课程认证,为在读学生提供减免考试项目的优待。职业团体这么做当然有其商业目的,比如发展会员,扩大市场,吸纳未来的职业精英等等。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育毕竟有别于纯粹的职业化教育,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除了提供一定的专业教育外,最主要的还在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在于人格塑造。大学作为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自有其特殊的文化氛围。我们不希望看到校园充斥着、弥漫着各种职业考试的硝烟,但是建议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界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成熟经验,例如,鉴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关于申请报考CPA需要完成150学分之规定,一些大学商学院(特别是州立大学)纷纷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经过本科段和硕士研究生段的学习,完成相应的150学分,以便满足报考CPA的申请条件。我们建议,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我国会计事业的有生力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与有关高校通力合作,建立相互认证制度。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中注协对举办MPAcc的高校进行教育质量认证,凡符合条件者,给予该校MPAcc项目的毕业生相应的CPA考试科目之减免,这样,可以增强业界与学界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互促进,提高协同能力。

  四、结论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