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含义及关系
(一)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含义
会计的国家化是指会计与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产力水平等密切相关,在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中表现出的国家特色,主要体现在各国制订的适用于本国境内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会计工作规范等。
会计国际化是指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差异,寻求国际经济业务双方都能适用和接受的会计模式。会计国际化的早期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搜集归纳各国会计实务,辨识各国会计差异,对世界各国会计模式进行分类,进而探测会计差异背后的经济、法律、文化、政治、历史背景和原因,从而形成对各国会计模式的不同划分标准。
(二)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大量理论研究表明,会计科学应以国家化为起点,国际化为导向。这说明从产生时间上讲,先有会计的国家化,后有会计国际化,这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当经济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信息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时,就产生了当局政府统一会计制度和方法的要求,于是有了会计的国家化;当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超出一国国界时,就产生了会计国际化。
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是相互排斥、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的国家化是由各国客观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否认会计的国家化,一味追求甚至以强制手段推行国际化,其最终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会计的国际化是当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味强调系统的国家化,甚至以强制手段在会计工作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最终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计的国家化可以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会计的国际化有利于完善会计的国家化。
二、会计的国家化原因
我国会计准则立足于本国国情并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肯定会受到我国特定的、政治、法律、经济等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特色,即会计的国家化。
(一)政治、法律环境
每个国家的会计理论、会计规范及会计行为都必须以维护本国政治制度、政府形象、国家利益及社会安定为前提条件,任何不符合前提条件的会计理论、规范和行为均会受到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强制干预和严厉惩处。我国会计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服务。
一国的法律体系决定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行为规则。有何种法律规范,就有何种企业经营行为。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反映经济活动信息的手段,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因此,制定会计准则要受法律的制约。
(二)经济环境
在所有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中,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它不但直接对会计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会通过对政治、法律等其他环境因素间接地对会计产生影响。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这就决定了会计目的、会计政策的确立、会计准则的制定、会计方法的选用等,都要以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而对会计本身的技术性考虑较少。
2.经济模式。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刚刚起步,尤其是金融市场、证券市场还不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期权、期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除了商品期货外,在我国发展还没什么起色,因此,会计准则只能涉及到商品期货问题。又如,由于我国市场尚不发达,公允价值很难确定,所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标准在我国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
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家会计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教育水平就低,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差,会计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会计发展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向关系。虽然我国经济在20多年里有了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因此,会计政策、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差距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