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教育中重“教”轻“育”是长期以来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会计教育理解的狭窄和会计教育理念的模糊与混乱。本文从会计的经济性质、管理性质、文化性质、信号性质、哲学性质等论证入手,探讨了会计教育的含义,梳理了人们对会计教育理念关注的内容,提出了会计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构建了会计教育理念的内容框架,分析了现行会计教育理念中的问题、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会计教学;会计教育;会计教育理念 2008年10月19日《羊城晚报》刊文称,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董健教授在广州“公众论坛”演讲时指出,中国现代教育要重振启蒙精神,招回大学之魂,“大学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不断上升并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及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为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然而,会计学专业作为技能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几乎成为培养“有用机器”的基地,与计算机、外语等技术性专业一道被列入招生培训广告宣传之中。不可否认,会计学专业具有技术性的一面,但毕竟是管理学、经济学范畴的专业,具有浓重的管理学、经济学属性,会计信息及会计工作具有强烈的管理后果、经济后果、社会后果,会计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在于管理、经济、思维、创新、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梳理和完善会计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会计教育中一个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会计教育 物流、信息流、现金流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三大支柱。 物流作为物质的实体运动,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现金流的支持;信息流作为信息的传递,来源于物流和现金流的运动,反过来影响和引导物流、信息流;现金流作为现金的流动,来源于物流与信息流的支持,反过来影响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可见,物流、信息流、现金流之间存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流,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无论将会计看作经济信息系统还是经济管理活动,都是从某种角度概括了会计的性质,抽象了会计本身的特点。会计作为特定环境的产物,必然受到相关环境的影响并影响相关环境的变化,呈现出诸多宏观性质和辐射性质,使得会计具有了经济性质(栾甫贵,2004)、管理性质(陈小超,2008;刘果,2012;栾甫贵,2008)、文化性质(郝振平,1997;劳秦汉和劳川奇,2011;劳秦汉,2010)、信号性质、哲学性质(于玉林,1990、2002;卢永华,2000;黄微平,2005;栾甫贵,2003;江新泉,2006;王军,2007)。 正是由于会计的上述性质,决定了会计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字、信息,在其背后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环境背景,在培养学生认识会计问题的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外部性、创新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会计教育过程中设置了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文学等知识模块。然而,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多处于拼盘式的孤立状态,难以将相关课程和相关知识联系、结合、融合起来,其重要原因在于我们过于注重“教”、忽视“育”。通常我们谈论“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教学概念,大多是关注教学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学、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应用等思维方式,以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由此谓之“育”。 关于“教育”,古往今来在教书育人、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等方面曾经有过诸多经典的论述,其基本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在教书育人方面,孔子早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著名论断,《礼记》中也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之语,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启发式教学方面,赞科夫指出:“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陶行知认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在教学方法方面,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卢梭也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陶行知指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在创新方面,杨振宁认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狄德罗更是精辟地总结道:“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教师通过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传授,培养受教育者有关会计思想、会计做人、会计做事及会计创新的过程,其核心主线是会计教育理念。 二、会计教育理念 (一)会计教育理念的关注 1.关注会计教育中的“信”与“管” 关于“信”,我国会计大师潘序伦先生曾有过著名的论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人无信不立,信是立身之本”,“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在“管”方面,杨纪琬(1987)要求“财会人员的知识从单一的核算知识结构向多面型经营管理知识结构转化”“从单纯事后算帐,转向在搞好事后核算的同时,着重抓好事前预测、参与决策和事中控制”,阎达五(1999)认为,“衡量学生的质量不能仅看对现有工作的适应能力,而要看其从现有知识中能够引申新知识的能力,即看学生的潜在能力及其发挥状况。”“会计教学内容往往注重规章制度,而不是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往往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 2.关注会计教育理念的内容 关注素质教育。乾惠敏和何建国(1999)提出“会计教育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转向创造教育,从阶段教育转向终身教育”,应始终如一地贯彻能力教育思想。于而立(2001)也认为,新形势下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的思考、沟通、创造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 关注国际化教育。温美琴和陶晓敏(2005)也提出,应重新审视会计教育理念,要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会计教育中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的根本变革。 关注中外差异。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美国类似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从知识结构看,美国的受访者认为信息系统、工程学和跨专业学科知识十分重要,而中国的受访者却更重视商法和职业道德等知识;在技能方面,中国的受访查者认为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要,而美国同行却更看重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谈判技巧、客户定位和应变能力等技能。 3.关注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与应对 刘永泽和池国华(2008)将会计教育理念的问题归纳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理念尚未被普遍接受、缺乏“终身教育”等方面;刘桂君(2008)认为,会计教育理念存在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的知识面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职业道德教育不够等问题,主张树立大众教育、通才教育、划分教师的教学重心与科研重心阶段等理念;刘国武、陈少华和贾银芳(2005)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会计教学,提出会计教师在会计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吴中春(2009)提出能力导向的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问题,认为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对环境分析判断以及独立处理不确定事项能力,为此应建立立体的培养方案、重构知识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综合制度改革。 (二)会计教育理念的涵义 上述学者对会计教育的讨论,涵盖了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教育目标、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会计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方面面,体现了会计教育中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会计教育中“信”字当头、“管”为目的的思想,指出了会计教育中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技能教育、品德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勾画出了会计教育中应有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法,其中提出的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批判性教育等思想蕴含着重要的会计教育理念,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出会计教育理念的概念,更没有系统体现和设计出会计教育理念的概念框架,不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和认识会计教育理念、发现和解决会计教育理念中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