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化疗时,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是常见的副反应。骨髓抑制成为化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首先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继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以出现全血减少。我们用鸡血藤汤对抗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以升高白细胞。现将与鲨肝醇对照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68例病人,均为我科肿瘤住院化疗病人。男38例,女30例,其中肺癌14例,胃癌12例,食道癌10例,乳腺癌13例,卵巢癌9例,其他10例。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5例;1.0×109/L~2.0×109/L,16例;2.0×109/L~3.0×109/L,28例;3.0×109/L~4.0×109/L,19例。将68例患者,在各白细胞计数段均随机分为两组。用鸡血藤汤治疗者为治疗组(共34例:小于1.0×109/L,3例;1.0×109/L~2.0×109/L,8例;2.0×109/L~3.0×109/L,14例;3.0×109/L~4.0×109/L,9例),其余设为对照组,用鲨肝醇治疗。
1.2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鸡血藤汤(鸡血藤30g,黄芪60g,当归10g,三棱10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水煎服,一日一剂。②对照组:鲨肝醇50mg,口服,一日三次。
1.3疗效评定
用药6天,白细胞上升幅度大于3.0×109/L为显著有效;白细胞上升幅度介于1.5×109/L~3.0×109/L为有效;白细胞上升幅度小于1.5×109/L或有下降者为无效。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0.6%,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
3讨论
机体的造血过程是一个活跃的细胞增殖、分化与释放的过程。它是多潜能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维持其数量的恒定,并由多潜能造血干细胞到各系定向祖细胞,再进一步增殖分化、释放到外周血循环[1]。骨髓作为主要的造血组织,维系着机体各系成熟血细胞数量的恒定[2]。各系统原始祖细胞均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可以不断自我复制为相同功能的同级细胞和不断增殖分化为特定系统的下级细胞。很多中药可以通过影响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等多种环节影响造血过程促进骨髓损伤后的机体造血功能的恢复,鸡血藤即为其中之一。
中医学认为化疗造成骨髓抑制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虚劳”、“血虚”范畴,血液的化生主要与脾胃和肾、肝有密切关系。“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肾藏精,血为精所化”、“肝藏血”、“肝肾同源”,精髓可以化生为血,精血互生,这一点同现代医学对血细胞生成的认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故在治疗上,对化疗病人,出现骨髓抑制时,采取温运脾胃、益气养血、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方法,可以使白细胞回升,提高机体免疫力[3]。
鸡血藤汤具有健脾益肾、填精充髓、补气生血之效。方中鸡血藤为临床常用的补血活血药物,广泛应用于放、化疗后造血系统的恢复,作为治疗肿瘤的辅助药物和治疗造血系统的疾病。药理研究表明小鼠腹腔注射鸡血藤单体SS8后发现高剂量和中剂量均可显著升高骨髓抑制后粒单系造血细胞(CFU-GM)、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巨核系造血细胞(CFU-Meg)集落产率。随时间延长,刺激作用逐渐加强,高剂量作用优于中剂量[4]。菟丝子能减轻化疗药造成的骨髓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的舒张、渗出、出血及结构破坏),从而改善造血功能,同时能通过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免疫功能。当归能提高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并促进粒系定向干细胞的恢复,当归多糖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巨噬细胞功能抑制,增强吞噬力,也能通过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节免疫。三棱通过对抑制血小板聚集反应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而改善骨髓微循环[5]。补骨脂填精充髓。黄芪益气补血,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之功效。放、化疗引起的骨髓造血抑制其骨髓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造血总面积减少,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或间质水肿;造血细胞单位面积内细胞数减少;基质水肿、出血、细胞外溢;脂肪组织比例明显增多,可见液性脂肪坏死区及坏死细胞;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加[6],而方中各单药均有类似的对抗上述骨髓病理改变的作用。此外此方药尚能提高红细胞、血小板的数值,但缺乏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该方法经济有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健.中草药促进造血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医药研究,2000,16(3):54.
[2]吴祖泽.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
[3]樊小平.肿瘤化疗致骨髓抑制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华现代中西医药杂志,2003,11(1):9.
[4]王东晓,陈孟莉,殷建芬.鸡血藤活性成分SS8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中药杂志,2003,28(2):152-154
[5]谢强,黄丽,柳勤.升血丸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抑制的影响。病理生理杂志.2003,19(8):1117-1118.
[6]刘丽梅.血液病临床与病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