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止颤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异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按原剂量服用美多巴,同时口服止颤汤;对照组按原剂量服用美多巴,疗程均为28 d。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症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日常活动积分、异动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止颤汤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症状。 关键词:异动症;气阴两虚型;止颤汤 中图分类号:R742.5 R256.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3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092-02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的一种多发病。它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影响老年人心身健康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功能障碍疾病[1]。迄今为止左旋多巴仍是PD的金标准治疗药物,是目前其他治疗方法和药物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2]。但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其疗效逐渐下降,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异动症(LID),很多中晚期患者因此致残。“异动症”是一种舞蹈样、手足徐动样或简单重复的不自主动作[3],常见于面部肌肉,颈、背和肢体亦可出现。因为这种不自主动作幅度可以很大,可持续整个左旋多巴的起效期。患者从不能活动(PD患者原有的症状)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可控制的乱动。但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患者非常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临床上用止颤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异动症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气阴两虚型异动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9.9岁。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6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4,5]。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属气阴两虚证者。 年龄45岁~80岁;服用美多巴的剂量稳定一个月以上;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能接受试验药物剂量保证完成疗效者。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年龄45岁以下80岁以上;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未控制的其他系统疾病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痴呆等;滥用药物,同时用其他研究性药物者;病情危重难以对试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确的评价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成分过敏者; 症状性和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原剂量服用美多巴,止颤汤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按照原剂量服用美多巴。服药28 d后观察指标变化。 1.6 观察指标 帕金森病综合评分表(UPDRS3.0版)。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老年颤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积分100%;明显进步:50%~99%;进步:20%~49%;稍有进步:10%~19%;无效:<10% 。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动症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日常活动分、异动症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量表评分(x±s)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 3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