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显—隐—显”理论 “小伙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一般用来指称青少年时期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用于官方形容两国的友好关系“战略伙伴关系”,长期隐含于汉语的词汇的漫漫长河中,从未像今天一样“红得发紫”。于根元(1995)提出了“显—隐—显”理论,认为这是“很多语言现象都有的现象”。[4]我们认为“小伙伴”流行现状是符合“显—隐—显”语言发展规律的,没有人可以保证“小伙伴”能够一直“火”下去。郭熙(2004:151)对流行语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5] 四、结语 流行语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更是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网友疾呼“惊呆了”。我们认为,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所以大多数流行语以“昙花一现”的方式呈现。不过,有些流行语如果能经受住语言使用者的检验以及时间的考验,结构日趋稳定,则有可能进入民谚民谣的行列,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2,(2):125.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1.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2. [4]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2. [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1. [6]郭熙.字母词规范设想[J].辞书研究,2005,(4). [7]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J].学术研究,2004,(9). [8]单韵鸣.谈“山寨”的崛起——兼论新词新语流行的语言学动因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高玲佳.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4). (黄长彬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51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