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明清鼎革对李渔话本创作的影响

时间:2014-03-07 15:27 点击:
摘要:明清鼎革之时,李渔生活在家乡金华、兰溪,亲身经历了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乱,他在诗中则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躲避战乱的实情,真实地记录了难民的悲惨生活,高度赞美和沉痛悼念在抵抗清兵的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对薙发表达了遗憾、无奈的情绪。李渔的话本创

  摘要:明清鼎革之时,李渔生活在家乡金华、兰溪,亲身经历了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乱,他在诗中则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躲避战乱的实情,真实地记录了难民的悲惨生活,高度赞美和沉痛悼念在抵抗清兵的战斗中牺牲的官兵,对薙发表达了遗憾、无奈的情绪。李渔的话本创作虽然始于江南战事结束之后,但这场战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痛苦记忆,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生动素材,在话本中描述了清兵烧杀掠抢、草菅人命的行为和百姓惨遭蹂躏、九死一生的遭遇,更加明确地表达了对明朝灭亡的痛心,对降清官兵的愤慨。

  关键词:明清鼎革李渔话本创作

  一

  明清鼎革是李渔一生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明朝灭亡。十月,顺治皇帝入关,定都北京,建立清朝。这一年,李渔三十四岁,生活在家乡金华、兰溪。虽说直到顺治三年,清兵才攻陷金华,实际上,金华从崇祯十六年起便烽火连天,先有东阳诸生许都叛乱,后有明总兵方安国攻城,紧接着清兵南下,势如破竹,各镇溃兵骚扰浙东。李渔亲身经历了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乱,曾带着家人在山中避乱,遭遇过多次险情。他在晚年所著《闲情偶寄》中,回忆当年躲避战乱的情境:“至于甲申、乙酉之变,予虽避兵山中,然亦有时入郭,其至幸者,才徙家而家焚,甫出城而城陷,其出生于死,皆在斯须倏忽之间。”[1](P255)回忆往事,庆幸自己在战乱之中能活下来,说起来还比较轻松。当时逃难的情境却完全不同。他在诗歌《避兵行》中详细地描述了一家人躲避战乱的实情以及当时的心情:“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餱粮。只待一声鼙鼓近,全家尽陟山之冈。新时戎马不如故,搜山熟识桃园路。始信秦时法网宽,尚有先民容足处。我欲梯云避上天,晴空漠漠迷烽烟。上帝迩来亦好杀,不然见此胡茫然?我思穴处避入地,陵古变迁难定计。海作桑田瞬息间,袁闳土室先崩替。下地上天路俱绝,舍生取义心才决。不如坐待千年劫,自凭三尺英雄铁。先刃山妻后刃妾,衔须伏剑名犹烈。伤哉民数厄阳九,天不自持地亦朽。太平岁月渺难期,莫恃中山千日酒。”[2](P42-43)在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李渔带着全家背着干粮,藏匿山上,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绝望时甚至想到杀妻刃妾,舍生取义。金华的百姓,家家户户和李渔一样,东躲西藏,九死一生。李渔亲眼目睹了金华百姓的悲惨遭遇,并在诗中真实地记录了难民的生活。《甲申纪乱》云:“昔见杜甫诗,多纪乱离事。感怀杂悲凄,令人减幽思。窃谓言者过,岂其遂如是。及我遭兵戎,抢攘尽奇致。犹觉杜诗略,十不及三四。请为杜拾遗,再补十之二。有诗不忍尽,恐为仁者忌。初闻鼓鼙喧,避难若尝试。尽曰偶然尔,须臾即平治。岂知天未厌,烽火日已炽。贼多请益兵,兵多適增厉。兵去贼复来,贼来兵不至。兵括贼所遗,贼享兵之利。如其吝不与,肝脑悉涂地。纷纷弃家逃,只期少所累。伯道庆无儿,向平憾有嗣。国色委菜佣,黄金归溷厕。入山恐不深,愈深愈多祟。内有绿林豪,外有黄巾辈。表里俱受攻,伤腹更伤背。又虑官兵入,壶浆多所费。贼心犹易厌,兵志更难遂。乱世遇{艹佳}苻,其道利用讳。可怜山中人,刻刻友魑魅。饥寒死素封,忧愁老童稚。人生贵逢时,世瑞人即瑞。既为乱世民,蜉蝣即同类。难民徒纷纷,天道胡可避。”[3](P8)生逢乱世,命如蜉蝣,贼抢兵夺,腹背受敌,稍不小心,肝脑涂地。感到杜甫所记安史之乱也不及这次战乱之悲凄。李渔一家还算幸运,毕竟在战乱之中生存下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在《婺城乱后感怀》一诗中写到:“重入休文治,纷纷见未经。骨中寻故友,灰里认居停。地欲成沧海,天疑陨婺星。可怜松化石,竟作砺刀硎。”[4](P96)战后的金华尸骨遍地,满目疮痍。《丙戌除夜》云:“秃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5](P98)丙戌除夕,战乱尚未平息,不少家庭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李渔虽然活了下来,家乡凄惨的现状还是让他感慨万千,悲愤莫名。

  李渔的话本创作虽然始于江南战事结束、移家杭州之后,但是亲身经历的这场战乱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痛苦记忆,清兵、强盗烧杀掠抢、草菅人命的行为,百姓惨遭蹂躏、九死一生的遭遇成了他小说创作的生动素材。《奉先楼》主体故事写明朝末年兵荒马乱之中,池州府东流县舒秀才夫妇为了保全儿子而遭遇的种种苦难。“彼时流寇猖獗,大江南北没有一寸安土。贼氛所到之处,遇着妇女就淫,见了孩子就杀。甚至有熬取孕妇之油为点灯搜物之具,缚婴儿于旗竿之首为射箭打弹之标的者。所以十家怀孕九家堕胎,不肯留在腹中驯致熬油之祸;十家生儿九家溺死,不肯养在世上预为箭弹之媒。”[6](P201)流寇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战乱中的百姓九死一生。舒秀才因七世单传,夫妻两人商量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存幼子。舒娘子“遇贼之初,把孩子抱在怀里,任凭扯拽,只是不放。闯贼拔刀要斫孩子,她就放声大哭起来,说:‘宁可辱身,勿杀吾子!若杀吾子,连此身也不肯受辱,有母子偕亡而已!’闯贼无可奈何,只得存其一线”[7](P204)。舒娘子用自己的贞节保全了儿子的性命。在将贞节看得比生命还重的时代,舒娘子的选择及其给她带来了巨大伤害与痛苦可想而知。最后舒娘子在完成保全儿子的使命之后,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得救。小说将舒秀才一家的灾难归之于闯贼,还将同样霸占舒娘子的清朝的一位将军写得颇通人情,将舒娘子送还舒秀才,明显是作者的曲笔,且有意张冠李戴,当时在池州府杀戮奸淫的只能是清兵,不可能是闯贼。因为李自成活动范围在今天的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北京一带,根本就没有到过池州。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