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文人出身的曾国藩,一直苦心专研古文。他发现《古文辞类纂》对文章的选择和分类是有偏颇和缺失的,而自己对古文分类、古文体裁也有着独特的见解。正如著名作家唐浩明所说:“曾氏自己多次说过,他对古文下过苦功夫探索,有独到的心得体会。他甚至担心若过早去世,他的寸心所得有可能成为广陵之散。”正是这种文人情怀,使曾国藩想将自己一生所学、所悟、所感,编写著作,留给后人。《经史百家杂钞》的苦心编纂,正是他这一抱负的体现。 当代人应如何读这部书? 读《经史百家杂钞》,首先应体会其中“经世致用”的思想。曾国藩所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内忧外患之际,作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一心想挽救清朝的颓势,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支持洋务运动。《经史百家杂钞》这部书也一改此前古文选本只重文辞的偏失,将学以致用的思想融入其中。例如,曾国藩减去了《古文辞类纂》中内容较空泛的一些应酬文字,又增加了“叙记”“典志”两类文体,因为“叙记”多讲历史史实,可以以史为鉴,“典志”则记述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又如,他选《尚书·洪范》一篇,因为此篇讲的是商代统治者的统治经验和治国道理;他选《魏绛谏伐戎之辞》和晁错的《论守边备塞书》等篇,是来暗示当时统治者应如何处理同列强的战和关系;等等。 其次,《经史百家杂钞》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国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学问家、文学家。他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读书品文时的眼力非常犀利,评断之语也相当准确,有人评其为“文章学问,卓绝一世”。这样一位学养深厚之人所编的书必定蕴含丰富的知识、价值和魅力。另外,曾国藩常常告诫子女要做读书的种子,并精心推荐了书目或篇目。但这些书目或篇目,都是零散的,不易查找。而《经史百家杂钞》则将古代经典名篇集中起来,形成了一部系统性很强的国学读本。曾国藩推荐的一些古书,《经史百家杂钞》不仅选了其中的一些篇章,更将这些篇章系统地归入某一部类,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出这些篇章在整个古代文章中的位置。因此,读了《经史百家杂钞》,就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并汲取国学中的精华。 谈到阅读这部书,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他说:为之之法,如《吕刑》一篇出自《书》,吾读此篇而及于《书》,乃加详究焉出于《书》者若干篇,吾遂及于《书》全体矣。他经亦然。《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出于“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于“集”者,自一“集”至他“集”。于是而国学常识罗于胸中矣。简单说来就是:先读《经史百家杂钞》中的一篇,再读此篇所在的原书,读原书时要细读若干篇,然后及于原书全体。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国学常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