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析唐人笔记的嘲谑风习(2)

时间:2014-02-07 12:07 点击:
如《朝野佥载》卷四:隋牛弘为礼部侍郎,有选人马敞者,形貌最陋,弘轻之,侧卧食果子嘲敞曰:常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亦不假。敞应声曰: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驹。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弘惊

  如《朝野佥载》卷四:“隋牛弘为礼部侍郎,有选人马敞者,形貌最陋,弘轻之,侧卧食果子嘲敞曰:‘常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亦不假。’敞应声曰:‘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驹。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弘惊起,遂与官。”[5]本来是想嘲笑他人形貌丑陋,却不想也被对方嘲笑了一把。但是他并不是耿耿于怀,而是在知道了对方的惊人才干之后,立即授予他官职,以便“人能尽其才”。
  又如“唐礼部尚书祝钦明颇涉经史,不闲时务,博硕肥臐,顽滞多疑,台中小吏号之为‘媪’。媪者肉块,无七窍,秦穆公时野人得之。”[6]这就是纯粹的对于人的嘲讽,是一种强烈鄙夷态度下的谐谑。
  2.唐人笔记多嘲谑风习的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同样,唐人笔记小说的嘲谑风习也离不开这些因素的影响。正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唐笔记小说嘲谑的风习。
  2.1政治环境的宽松
  唐朝建立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政治开明。有唐一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隋唐嘉话》卷中云:“太宗近臣,戏以嘲谑,赵公无忌嘲欧阳率更曰:“耸髆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询应声云:“缩头连背暖,俒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帝改容曰:“欧阳询岂不畏皇后闻?赵公,后之兄也。”此条又见晚唐孟棨《本事诗》卷七。从类似“排调”(戏谑)内容的《太宗宴近臣》中看到大臣之间能在皇上面前如此,一方面可以感到初唐开明的政治气氛,同时也具有文学价值。[7]
  就是改唐为周的武则天,一方面残酷镇压反对者,一方面也能大度容人。据《朝野佥载》:武则天时,举人不需要考试就给予官职,官员多得不可胜数。张鷟作了一首歌谣:“补阙连车载,拾遗凭斗量;杷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补阙”“拾遗”等均为官名)有个叫沈全交的还续了几句:“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并在尚书院里高唱。被御史以诽谤罪抓捕。武则天知道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8]你看她何等大度。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才为嘲谑行为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可能。
  2.2经济的繁荣,社会需求的刺激
  嘲谑的发生,一般源于两种情况,一是动荡的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对立甚至激化,于是文人“不平则鸣”,把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通过冷嘲热讽的言语表达出来,用以发泄或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种则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地能尽其利,货能尽其用,物能畅其流”,于是文人学子们可以游戏于山水田间。唐朝就是后者所描绘的那样一个社会。隋朝灭亡,唐代开始着力于休养生息,各方面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大融合,城市商业也开始繁华起来,轻松愉快的娱乐消遣,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必需品,这样既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又有相互逗乐的成分在里面。大家被感染同化,偶尔心有不平,用诙谐幽默的笔调一吐为快,更能为大家所接受。
  2.3文化大融合,儒家思想依然为中国文学的根基
  嘲谑有时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但同时又是一种掩饰的态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是束缚中华民族所有人的一座“良山”。儒家思想讲究温柔敦厚的传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9],为了社会统一和秩序稳定,知识分子需要隐藏自己的看法,至少是要将自己的观点打折之后方可发表,而嘲谑就是在包装之下这样一种实现君子中庸之道的途径。
  在封建社会皇权统治的威严下,还是有很多束缚的,从唐代笔记小说的记载来看,文人因为嘲谑触犯权贵而遭受打击的事例并非罕见。因此为了进行自我保护,为了减弱其攻击的严肃性和刺激性,文人们往往会采取这种玩笑逗乐的方式进行掩护,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赤裸裸的批判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唐代是一个极其强盛的朝代,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势必导致唐代以前的那种严肃、谨慎的生活态度也随之淡化,知识分子幽默、肆无忌惮、率性而为的言语本性也开始显现出来了,一旦少了以前的种种“文以载道”观念的约束,他们那种诙谐、滑稽的个性很自然地就表现在了平时的言语或是才学上。
  2.4笔记小说这一文学类型自身发展的结果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乃至灭亡的过程。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开始,到了唐朝,笔记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臻于成熟,重现了多种风格的作品,语言也日趋成熟。《世说新语》中就有关于嘲谑的专辑,表现了魏晋名士以言语相互嘲笑戏弄的特点。如:“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末闻其乱。’恪曰:‘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10]
  这则故事反映了魏晋时代的嘲谑风气,这种文化现象难免会积淀到民族心理中成为后代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唐人笔记小说嘲谑风习的历史因素。再经过之后的发展,使其日趋成熟。
  3.艺术特色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