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怀素创造"狂草",以"狂"继张旭之"颠",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说,所谓"醉素",因为怀素嗜酒茹荤,醉后便"草圣欲成狂便发",笔走龙蛇,磅礴之气势顿然而生,破张旭之"颠"而成"狂",着实给人以"剑气凌云"的豪迈感。怀素的草书集诸家笔法之长技,甚至能从公孙大娘的舞剑中也悟出用笔之道。其结字、章法上疏密、斜正、大小、虚实、枯润对比强烈,节奏明快,笔尖跳跃于纸面上,瘦劲凝练,笔势一泻千里,如狂风暴雨,雷霆万均,以昂扬激越的美感抒发了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出盛唐社会的大国风貌。 苏轼在词体歌曲中是豪放派的光辉典范,以其气象阔大的豪放词风而留誉后世。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须"关西大汉,持铁板"引吭高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词作而已,它也是重要的书法作品,其书法同样体现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此帖篇末苏轼自注"东坡醉草",此帖笔墨酣畅淋漓,放性自适,笔画尽处,每每"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语),整幅字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灵活不滞,能感觉出其中"酒气拂拂"。 4.性格不羁者其书风破规。性格放荡不羁的人,往往是一些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或对现实不满的人,他们要求解放思想,寻求超脱的人生和理想的人性,要求突破和超越现实,因为现实和理想反差太大,矛盾重重,难以如愿,以至于最后玩世不恭,狂放不羁,这种性格表现在书法上为超越成规法度,法而不法,不法而法。 唐朝张旭为人放荡不羁,号"张颠",其草书作品《古诗四帖》线条厚实饱满,连绵回绕,起伏跌宕。他破二王之草法,开今草之先河,被尊为"草圣"。"扬州八怪"的书法是"法而不法、不法而法"书风的典型例子,他们打破成规,锐意创新,书法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感和深刻的情绪表现力,在书法史开创了新的表现手法。如郑板桥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和豁达性格,就显露在其书法中,他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的"六分半书",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字迹颇有满街乱撒铁钉、碎石之态,人们称其字体为"乱石铺街"体,正是他不羁性格的写照。 5.性格忠诚者其书风正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家族以诗礼传家,满门忠烈。其《颜氏家训》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影响中国社会相当广远。在"安史之乱",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以及他本人的牺牲最为壮烈。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显示出一派正直的风范,如正人君子、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颜体楷书,端庄雄伟如忠臣良将,后人评价它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 6.性格博大者其书风恢弘。性格博大者胸襟开阔,气势恢弘。其书法作品往往透露出磅礴的大气。宋朝抗金英雄岳飞,光明磊落,胸怀宽广,横刀立马沙场,功勋卓著,以耿耿忠心报效国家,一首《满江红》流传古今,其"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驾长车,踏破贺南山缺","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壮志,至今令人感觉荡气回肠。其书法作品《还我山河》和《出师表》气壮山河,浩气如虹,表达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和博大的胸襟。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终身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的解放而斗争。其书法作品满纸烟云、龙飞凤舞,犹如狂风骤雨,气势磅礴,抒发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革命豪情和博大胸怀,具有一种恢弘的气势。 7.性格懦弱者其书风软弱。性格懦弱者,由于胆小怕事,不敢为人先,生活上处处迁就,谨小慎微,体现在书法上会笔力软弱,结字拘谨,章法呆板,整个书法显得小气,不敢张开显露,超规越距。这样的书风谈不上具有书法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代表了一部分人,应该作为书法审美范畴的一个方面,但这样的书法,由于不具有艺术价值,所以,在历代的书法作品中找不到佐证材料。可我们只要留心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书写材料,这种类型的书法随处可见。 简而言之,书法风格与人的性格特征关系十分密切,性格的多样化影响着书法风格的多样化。若从欣赏者的角度而论,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决定着人们对不同风格的书法的喜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心灵感应的力量,就是因为感情是书法创作与审美中最重要的心理内容。情感与书法线条成为书法创作中互相依存的两面,情感的律动依靠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而线条的运动是以情感的律动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所以,书法极自然地成为人类情感活动最为贴近的视觉艺术。但是在平时的书法创作中,因先要打好书法表现技巧的基本功,多年的临摹学习、客观锻炼、高度清晰的理性习惯常常成为我们情感抒写的障碍,人创造意识的萌动与法度森严的矛盾,越来越箝制了书写者情感的流露,所以历史上不少的书法佳作,往往都是在当书写者书写时,书写本身已不成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产生的。如唐代颜真卿起草《祭侄稿》时,自己完全沉浸在悲痛愤慨激情之中,其他一切均置之度外,线条节奏随著感情节奏展开,二者亲密无间,融为一体,情感是随著意志闸门的崩溃而跳跃在黑白世界之中。所以,要真正进入古人所说的"书为心画"的境界,必须取决於作者驾驭线条的能力,以及情感与理智对抗的程度,有时还要受到客观情境的制约,因此,书法史上优秀的具有撼人心魂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见,原因即在于此。只有让理性汇入感性的洪流中,才会产生流传千古的绝唱篇章。 参考文献: [1]祝敏申.大学书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