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影片中象征蒙昧符号的汉娜和柏因都有着极强的尊严感,这种尊严感是文明与蒙昧碰撞下的产物。柏因用肉体交易来换取对艾达的那种抚摸和把玩,如同研究一件高贵的瓷器。艾达洁净、坚定。他对艾达情欲的渴望,对她文明的向往是原始而直接的。直到两人萌生了爱意,他看到了自己的羞耻,他们之间巨大的差异和艾达对自己的不予回应,所以他决定把钢琴送还艾达,他说:这样让我觉得自己像嫖客一样。他的自尊终止了他们之间的肉体交换。就如卢梭说的:野蛮人过着他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社会人则终日惶惶,生活在别处。”柏因用自我方式生活,他的自尊也被他用自己原始的方式无限放大化,在本质上和汉娜是一样的。是他们对文明的敬畏崇拜,自尊才来得如此强大。影片中演的那出戏改编自《蓝胡子》的小型话剧,制造了一个小高潮,多方的矛盾冲突都得以展示。同时柏因的自尊在这时也再次被触碰。《蓝胡子》是查尔斯·贝洛尔所创作的法国童话故事。话剧本身在全片中有极大的暗示性,也可以看出在一些外来殖民者蛮夷之地人们用文明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当毛利人以为舞台上的杀戮的表演是真实的事件而冲上舞台的时候,文明和蒙昧的碰撞产生了尴尬,与此同时台下的斯图尔特牵起了艾达的手,艾达故意与柏因保持距离并且用眼角斜视看柏因,柏因起身离去。是尊严,在自己崇拜神往的文明象征面前,他的距离是遥不可及,并且使他的蒙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尊严让他起身离去,也是文明和蒙昧的碰撞激起了他极强的自我荣辱感。 三、当蒙昧回归文明 一切都会有结局,那么两部影片的结局就是回归,蒙昧回归文明。一切尘埃落定。 汉娜并非麻木不仁,在和迈克去郊游的时候,教堂里孩童唱诗让她泪流满面。她也有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她在听到《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书时,斥责少年“不知羞耻”。她也不是嗜血恶魔,她喜欢听人读小说,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动自己,哪怕是在集中营里,她也会找人为自己朗读。 她的蒙昧从另一个层面看她是淳朴未经雕琢的,然而这些并不等于善良,一个没有被文明真正浸泡过的人很难形成真正的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她为了恪尽自己的职守根本没有把集中营里关押的那些犹太人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人类,而是把他们当做工作处理的对象。他们的死丝毫不能触动她的心灵。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这个人只有信念伦理而没有责任伦理。这个人的心灵虽然纯朴本真,却非常褊狭。一旦机缘把她安排到一个错误的环境中,她就有可能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不幸的是,命运把年轻时的汉娜放在了奥斯维辛。 汉娜的心灵是在她被关进监狱后才得到真正的自由的,也是真正回归了文明。迈克将朗读录制成磁带邮寄给她。在大量文学作品中,转折性的镜头出现在《带小狗的女人》这篇小说。听完小说的汉娜,在第二天头脑中依然萦回了小说中的词句,她突然升腾渴望,冲进图书馆借回这本小说,逐字照着录音,开始认字。文明是开启狭隘心灵最好的钥匙。她学会了写字阅读,并且在狱中阅读了关于集中营的文献进行反思,心灵的升华才使汉娜真正回归文明。心灵的自由和回归也让汉娜在狱中得到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在学会写字后签收邮包时,汉娜骄傲地写出了自己的名字。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文明,向往着文明,直到在狱中度过晚年的时候才真正回归了文明,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仍然看得到她对文明的那种敬畏和难以割舍,脱掉鞋子、袜子,小心地站在那几本对她来说是全部精神的寄托,凌驾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上的书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达到了生命中与文明最后的结合,汉娜回归了。 然而在《钢》中,柏因回归文明的方式显然和汉娜是不同的,导演也用戏剧性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一个结尾。柏因带着艾达和钢琴离开荒蛮之地,途中艾达将钢琴和自己坠入海底,挣扎,新生,文明的象征钢琴被沉入海底。他们用折中的方式实现了蒙昧向文明的回归,并且开始了全新的回归文明的生活。 四、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