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撞开我国国门的那一刻起,文化安全保卫战的大幕就已经悄然拉开。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欧洲诸国为推翻帝制而奋起反抗,全面开展工业革命之时,我们还沉浸在泱泱大国的夜郎自大之中,我们为曾经丝绸之路而骄傲,我们为曾经的四大发明而自豪,我们为一度辉煌的天文地理而得意,仍以世界之中心而自居,殊不知那时起,我们的文明已然落后。鸦片战争的爆发毁灭了清王朝统治者们最后的美梦,当洋枪弹药指向紫禁城的那一刻,他们才恍然大悟,大清王朝败了,败在政治上,更败在文化上。而自此,我们的文化在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铁蹄之下,在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的斗争之中,在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奋斗之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才终于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定位。战争的结束,使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忽略已久的传统文化之中,这才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战火焚烧得面目全非,很多代际相传的艺术门类濒临灭绝。而当文艺工作者们对这些传统艺术之精粹进行抢救弥补之时,经济全球化之风又把前卫流行的欧美文化吹到了新生代的中国青年人的身边。虽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日益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灵深处,但欧美发达国家恶意传播的低俗文化时刻滋扰着我国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近现代屈辱历史导致的自卑心理时刻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思想文化,来自国际与国内的双重挑战时刻威胁着我们的文化安全,迫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正视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与其面临的诸多挑战,并摆正心态,积极应对。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 1.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冲击 自15世纪世界航海大发现之后,全球化逐步成为时代的风向标。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输入我国的除了商品、资金、技术等元素,更有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于是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的文化全球化。正如我国学者刘杰所说:“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纯粹的市场扩展过程,而是西方发动的一场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政治与文化扩张运动” [1]。在这样一场有意为之的文化侵略运动之中,我们的青年人们似乎没有看清事件的本质,而一味跟风地推崇着欧美之所谓“先进文化”。就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这一现象屡见不鲜。无论是专业音乐院校,还是综合大学的音乐学院;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无论学习西方作曲理论、西方音乐理论,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均以可以出国交流,出国学习为荣,而这里的“国”更是首选美国。在部分院校中,如果没有出国背景,即使再优秀的学生也无法留校担任老师,当然,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老师必须依据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相关规定,但把出国背景作为考核老师的硬性标准未免有失偏颇。文化全球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利用资源互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所缺的知识,而不该使学生盲目出国,产生只要出了趟国镀了个金就是好事的想法。 2.加入WTO后的消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可避免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加入WTO有利于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但想要实现互利共赢却并非易事,毕竟西方文化的传入并非单纯性质的文化交流,而是带有浓厚目的性和利益色彩的,这样一来,一旦他们有了WTO的相关贸易规定的保护,他们的文化输出有了合法性外衣的保护,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宣传自己的文化。拿音乐市场来说,随着入世以来,英语变成了中国人的第二母语,从国家、用人单位、学校到家长都十分重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强大的英语考试负担压在中国青少年的肩上,而学习英语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上课做题以外,听英文歌曲、看英语大片成为了新的时尚。大街小巷的青年人耳朵里塞着的再不是周杰伦的依依呀呀,取而代之的是欧美摇滚与爵士音乐,今年2月22日在五棵松体育场举行的westlife告别演唱会的上座率甚至比国内一些大牌明星演唱会的还要高。可以说,近几年以来外国歌曲在我国音乐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去欣赏英文歌曲,而是说随着歌曲而来的歌词中所传递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还需要我们细细斟酌,正如西奥多·阿多诺在其1972年出版的《音乐社会学介绍》一书中所说:“从本质上说,摇滚音乐是具有媚惑力的大众文化,是麻醉全世界青年人的精神鸦片” [2]。如果忽略了歌词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那么迟早有一天我们的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接受歌词中透漏出的西方价值观念,那才真是让人担忧。 3.文化霸权主义的有意渗透 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借着全球化的东风,妄想通过文化霸权“不战而屈人之兵”,宣传其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使发展中国家心甘情愿地接受其强权政治。可以说,一直以来美国从未放弃过对我们的文化渗透,而这种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故意为之的,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对我国提出的《十条诫令》第二条所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3]。面对如此有意渗透的霸权文化,我们的国产音乐确实力不从心。单从电影音乐来说,《泰坦尼克号》的热映带动了其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的广泛流传;《哈利·波特》的上映使其极富英伦风格的主题交响音乐风靡全国;宫崎骏动漫片的御用配乐大师久石让的经典乐曲《菊次郎的夏天》更是受到极大的欢迎。而有多少人记得《一九四二》的主题音乐,有多少人会唱《画皮》的主题歌呢?这一现象并非必然。反观历史,早在20世纪30时代我们的电影音乐就有所发展,当时的大部分群众歌曲都是为进步电影所配的插曲,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转眼90多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因为欧美大片的传入而忘记这首作品,反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今传唱。由此可见,本土电影音乐并非真的一无是处,不值一听,关键在于我们的心态。当然就目前来说我们确实有不足之处,比如我们的音乐产业还比较弱小,但是西方大国潜藏在电影与音乐输入外衣之下的文化霸权主义本质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一味地支持欧美音乐,甚至产生凡是欧美大片必看,凡是国产影片必不看的心态,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这样的心态如果不能及时扭转,那便真要应了《十条诫令》之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