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金玉良缘影中勘--《红楼梦》中爱情的影视表达研究(2)

时间:2016-01-08 10:19 点击:
(三)非一般的爱情观的时代悖论 《红楼梦》中的爱情也恰恰精彩在这是一部不同于类似《西厢记》等作品的才子佳人般的世俗爱情,《红楼梦》中的爱情表现方式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甚至即便是将这部戏的背景放在

  (三)非一般的爱情观的时代悖论
  《红楼梦》中的爱情也恰恰精彩在这是一部不同于类似《西厢记》等作品的才子佳人般的世俗爱情,《红楼梦》中的爱情表现方式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甚至即便是将这部戏的背景放在现代,我想仍然不乏其时代性,其中的对于爱情的表现,自然是传统思想中的爱情观所无法触及的与时代相悖的爱情观,无论是哪一个影视版本中的黛玉都表现得较为敏感,不仅对周遭的环境敏感,而且对自己的身世更敏感,再加上对于感情的痴,使得戏中的黛玉总是一副"暗洒闲抛""抛珠滚玉"的"泪眼仙葩",《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悲剧性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所想像的那种理想状态下的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最终只能是一种活在其各自精神世界里的无法化虚为实的爱情,而无法演变成的真实的爱情,最终难敌封建社会压抑下的现实。
  三、影视爱情表现的难以承受之重
  (一)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原著中的黛玉的柔弱其实只是一种表象,而其清髙却是骨子里的,黛玉的形象直接决定了《红楼梦》各影视版本的成败,1987年电视剧版的《红楼梦》中,黛玉一角的精彩演绎应该说是迄今为止各个版本之中唯一能够与原著中的黛玉在心灵上较为契合且较为相通的。新版《红楼梦》的演绎随着商业化程度的加深从其一开始就已经与原著渐行渐远甚至是背道而驰了。《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的根源,不仅仅只是一场影视表现的爱情悲剧,究其根源,只应了贾宝玉的那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独这个园子,就连我们的这个家也会有那一天",这就突出表明了爱情的悲剧最终也将会演变发展而成为整个王府,乃至整个王朝的悲剧的宿命结局,《红楼梦》中的一系列悲剧大抵如此。
  (2)爱情的绚烂式开始与完结
  文学作品中"立于文字"的思想精华以及其中的针对情感的心理刻画,均难以用影视作品的形式充分表达,这对于演员而言难度要求极髙。《红楼梦》注定了是一出爱情悲剧,并且在宝黛爱情悲剧出现之前已经进行了爱情悲剧的预演与彩排,那就是尤三姐和柳湘莲之间的爱情悲剧,原本尤三姐和柳湘莲之间是谈不上有什么真爱的,但是,在尤三姐挥剑自尽的一杀IJ那之间,柳湘莲才明白这样的人物、品格才是自己的真爱,爱与爱的终结都在那一刹那之间,一刹那之间的爱的绚烂!真是何其短暂,何其哀婉?最终,表面上看似完美的"金玉良缘"虽然从形式上战胜了"木石前盟",然而实质上却直接导致了悲剧白发生,到底"金玉良缘"是徒有其表的爱情,还是"木石前盟"更像不完整的爱情?难道真的就没有完美的爱情了吗?
  (三)爱情的影视表现应超脱于时代与现实
  爱情本就是可歌可泣的,爱情更是令人神往的,但是,爱情有的时候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影视作品中虽然宝黛的死禽生别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终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不外乎宝黛爱情的悲剧性结局,这种悲剧性结局不由得不令无数观众动容,不由得不令无数观众在观影之后一遍又一遍地在内心里不停地追问,爱情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答案在每一个人心中必定会有所不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一了百了了吗,真的能一了百了了吗?那十二个"统归薄命司"的女子呢?在封建社会之中,这样的例子应该说也并非绝无仅有,生命的终结与爱情的终结到底孰轻孰重?虽然爱落成尘,但惟愿情香如故。其实,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悲剧都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形态化的悲剧,各版本影视作品中仅有1987年版的《红楼梦》在影视爱情表现上堪称上乘。
  结语
  《红楼梦》的涵盖内容之庞杂,人物与情节构造之复杂,蕴含寓意之深远,其流传与影响的时空范围之广大,远非髙度的思想与髙度的艺术性等形而上之语所能阐述得清,自然亦远非一语所能道尽,更远非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所能彻底表达,因此,影视作品对于原著中的爱情的表现必然会出现削弱化。仅从其中的爱情视角来看,《红楼梦》中的爱情,是将爱情置入到了一个表面十分宏大的,既有历史支撑,又有时代背景支撑的一个博大的布局之中,因此,在影视表现上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传统爱情观所无法触及的爱情,更看到了一个隐于爱情背后的时代的那一曲悲歌。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