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伯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部迪士尼的3D电影,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英国作家卡罗尔所创作的童话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与《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影片在2010年上映之后,首周票房就达到了1.16亿美元,而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不仅受益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而且也得益于伯顿对文学作品所作的巧妙改编。在波顿的电影版本中可以发现,影片受众实现了儿童向大众的转变,同时也彰显出了伯顿自身鲜明的执导风格,探讨英语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原著的改编以及电影导演执导风格对电影改编的影响,能够为电影改编作品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原著的改编 (一)颠覆人物形象 在英语童话文学中,人物设置往往具有分明的立场和对立关系,这种人物设置结构可以称之为"二元对立"。以童话中的女性为例,英语童话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仙女",她们都共同具有善良、美丽、天真、无私的个性;另一种则是"女巫",她们刁钻、蛮横且自私、丑陋。这种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在英语儿童文学以及迪士尼所改变的电影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经典模式,因此,观众在观看英语儿童文学和迪斯尼所改编的电影过程中,能够根据人物的容貌、穿着等轻易的辨别出人物的善恶。在卡罗尔的文学版本中,白皇后与红皇后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就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白皇后具有纯洁甜美的外貌,并且相比较之下显得更加柔弱,而红皇后则具有与白皇后反差很大的外貌与个性。 在伯顿所拍摄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的设定对卡罗尔的英文文学原著进行了颠覆。从表面上来看,红皇后与白皇后的确具有对立的立场,但是在判断红白皇后好坏方面,这部电影作品却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表达而显得并不是那么清晰和容易辨别。从红皇后来看,她具有夸张的造型和盛气凌人的性格,但是在电影情节中可以发现,红皇后暴躁的性格与他人对自己的背叛具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身处王位,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与她进行沟通并对她的心事进行倾听。即便她对自己的心腹给予了极髙的信任,但是她的心腹却对她进行了利用,并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她当作自己的傀儡。她的暴戾让自己的臣民都背叛了自己,但事实上,虽然她一直使用"offwithhishead",但是她也并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真的将谁的脑袋砍下来。从这几点来看,红皇后只是一个内心脆弱、外表凶煞、欠缺安全感以及言语逼人的人物,这一人物不仅不会引发观众的厌恶,甚至会唤起观众对她的怜惜,同时,这一人物的设定,对文学版本中纯粹的"恶婆娘"形象进行了颠覆。从白皇后来看,在白皇后的刻画中,电影呈现出了一个有趣的画面,即白皇后刚刚说过自身不愿意对任何生灵进行伤害,但是却马上对自己面前的萤火虫进行驱赶。事实上,在整部电影的表现中,这种言行不一的性格特点并不仅仅出现在这一处。从表面来看,白皇后弱小的形象容易获得他人的同情,也正是凭借这一特质,白皇后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并成功诱骗爱丽丝成为了推翻红皇后统治的工具。因此,电影中的白皇后利用自身的外表对自身的深谋远虑进行了成功的掩盖,而观众在了解这一人物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她并不像自己口中说的那样弱小,因此也很难想"二元对立"人物设置结构中的正面人物一样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由此可见,电影作品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颠覆,同时也对男权社会中传统的女性审美观进行了颠覆,这种颠覆消解了文学作品中所设定的善恶印象,并且也体现出了现代电影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追求。 (二)再造故事情节 英语童话作品的受众是特殊的儿童群体,受到这一群体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童话作品在故事情结的设置中呈现出了单线索发展的特征。而从英语童话作品的结构来看,则呈现出"三段"模式与"反复"模式的特征,并且事故的结局也一般具有固定的情节,即以美好的结尾而告终,如在《白雪公主》中,皇后先后三次假扮老婆婆欺骗白雪公主,最后白雪公主与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多数童话改编的电影,也并没有突破这种模式,如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仍旧是以白雪公主和王子的幸福生活结尾。因此,无论是在英语童话作品还是基于英语童话改编的电影作品中,都具有固定的背景与情节。这种模式凸显出了童话作品和童话电影的教育意义,即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来对命运进行改变,只有如此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伯顿的电影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对文学版本的改编来看,伯顿的电影与卡罗尔的文学都是一个7岁的小女孩总是做同一个梦为开端,转眼长大的女孩在被他人求婚时不知所措,并跟随自己梦中的红兔子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无论是在电影还是文学原著中,爱丽丝都面临着"我是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的过程同时也是爱丽丝成长的过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爱丽丝逐渐认清自己并找到了自我。但与此同时,可以从电影与原著中看到两个并不相同的故事,电影片本并没有对全部情节作出借鉴和重现,甚至处于电影创作本身的需求,伯顿对爱丽丝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背景以及在仙境中的各种奇遇都作了细化。而在思想表达方面,原著重视展现童真流逝带来的伤感和对生命的热爱,在仙境中的各种奇遇也都具有抽象的现实意义,但是,电影版本在重视展现爱丽丝面对现实世界和仙境过程中对真实的自己与正确的生活态度进行寻找的过程。另外,电影版本在大部分内容中都对文学原著的故事情节进行了纟I承,但是结尾部分的独具匠心却带给了观众不少惊喜。电影作品中出现了"预言书",并预言爱丽丝将成为仙境英雄。在完成自身的英雄使命之后,爱丽丝面临着疯帽子的表白,带着观众的惋惜返回到现实社会中。并且回到现实社会中的爱丽丝拒绝了他人的求婚。至此,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被呈现出来。这种改编的意义在于,爱丽丝这一人物形象能够对社会现实作出反映,同时能够承载当代社会文化与大众审美需求。爱丽丝可以理解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身份认同感,同时摆脱了父权对女性思想以及女性自主行为的束缚。 二、导演执导风格对电影改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