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是一部黑帮题材的美国电影,它描述了美国黑帮家族的矛盾与纷争。虽然柯里昂家族也是黑帮社会的一员,但是两代教父一直都希望可以通过合法经营、积极向上的方式将家族洗礼,融入到主流社会。虽然两位教父都尽力守卫自己内心的净土和良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谁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而且造化弄人,两代教父也都无法摆脱原有的社会体制和准则,被迫放弃了自我开始走上一去不返的犯罪道路。两代教父的美国梦因此破灭,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对于美国社会和美国价值进行了认同、质疑和批判。[1]因此,电影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选焦镜头的使用,让电影更具风格化,同时利用选焦揭示出电影中的人物间的矛盾、教族间的矛盾。在电影的经典选焦镜头中也表达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确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利用拍摄手法来体现人物行动的意义。 一、电影《教父》剧情 电影《教父》是由1969年出版的美国作家马里奥o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由弗朗西斯o福特o科波拉导演执导的影片。《教父》是一部经典黑帮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至今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电影大概讲述了教父维托o唐o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为家人报仇,从而成为新一代教父的故事。因其父不接受毒枭素洛走私毒品为开端,各个家族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父亲中枪入院,大哥逊尼被杀,尽管迈克已经"隐居"但仍被敌人痛下杀手失去深爱的妻子,愤怒的迈克回到了纷争之中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将仇人全部斩草除根成为了新一代教父。[2] 二、选焦的含义 (一)选焦的含义 何为选焦?选焦是镜头表达的一种方式,在电影中是最常见的。在某些时期某些电影中,选焦出现的频率更频繁也更多样化,因为在这些电影中选焦可能会增添让电影更加别具一格的功能,但是就选焦本身来说,这只是电影拍摄中的一种常见的拍摄技巧。 (二)《教父》中选焦的内涵 在电影《教父》中,选焦是其主要的拍摄技巧,选焦同时承担了将影片更具风格化、表达影片内部含义的功能。很多人对这部电影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所以简单来说,这部影片的中心就是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和价值提出了批评和质疑。[3]《教父》这部影片上映时期为1972年,当时的美国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国内的反战情绪也愈演愈烈,美国的意识文化也持续走低。虽然我们对这部影片当时美国社会和价值的批判性的程度提出了质疑,但是电影中通过叙事方式、故事内容、拍摄技术都是不容置疑的,它还从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具体的美国社会空间,并且较为全面的对美国价值进行评价与批判。在整体的故事角度来看(包含《教父1/2/3》),迈克在邪恶的道路上骑虎难下,身不由己,虽然他极力想帮家族摆脱黑帮,使家族不再以非主流自居,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世界中挣扎,迈克的一生无奈而悲壮。就影片的影像角度来说,最具特色的非《教父1》莫属,选焦贯穿了《教父1》的整体,并且选焦的运用与电影的中心的联系非常紧密,相辅相成。选焦的风格化直接造成了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觉得电影画面非常模糊,其实这恰巧达到了导演的目的,就是表达出那些被蒙蔽的真相。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在对话场景里出现了最为丰富的内涵选焦,通过选焦来说大价值间的激烈碰撞等等,并且在这些场景中选焦的利用通常会有相似性。 三、选焦的镜头 (1)时代变了 在黑帮家族头目召开"和平"会议的时候,会议的侧重点是让教父为其他与帮教组的贩毒活动提供政治和人脉上的庇护,可是教父却坚守着原则和底线,而会议的主持人:提醒教父"时代变了",教父提出只有教会其他成员对迈克的所作所为既往不咎,才会为贩毒提供保护的条件。在这场会议的画面上,对切镜头主要利用在教父和德塔利亚的博弈中,两个人的遭遇是相同的,两人针锋相对,但是主持人强硬的话表明巴齐尼是这次会议的背后黑手。此时的摄像机担任起了教父眼睛的功能,教父谨慎的观察着会议参与者的一举一动。在此过程中教父处于前景右侧的黑影掩盖德塔利亚所在的焦点空间,让教父确认自己的敌人。最终教父与德塔利亚在全景最深处相拥想一笑泯恩仇,其实景别与人物和行动意义成反比。所以和解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教父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保确迈克安全、二确认真正的敌人。[4] (二)你在美国找到了天堂 《教父》开篇无论是影调风格还是演员表现都让人津津乐道。在电影正式开始的画面是全黑的,殡仪馆老板的声音出现"我相信美国",随后屏幕出现了殡仪馆老板与教父交谈的画面,在画面停在中景,教父处于深景之外,画面上的左侧前景是模糊的。教父叫人帮助殡仪馆老板的情绪平静下来,殡仪馆老板希望教父能帮自己的女儿报仇雪恨,这一环节表明殡仪馆老板的女儿正当权益没有受到司法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因此他只能另辟蹊径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此时美国的价值覆上了黑暗、抗脏和作恶的灰尘。这时话锋一转,教父与殡仪馆老板的谈判发生了矛盾,教父觉得殡仪馆老板目中无人与低声下气求自己主持公道相互矛盾,在僵持阶段,殡仪馆老板放下了目中无人的态度,向教父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才达成协议。这也表明谈判而人心理距禽的由远及近。[5] (三)那是真的吗 在《教父》的最后,康妮闯入迈克的办公室细数他的罪名,然而迈克最担心的是他的妻子凯会知道这一切,因为凯的爱是他良知和希望的归属地,可是保卫这片土地的方式除了欺瞒别无他法。迈克正面镜头,康妮的背影占据画面左侧的小小一块,迈克对于康妮的控诉唯有沉默,他的关注点只有凯。送走康妮后,面对妻子质疑失望的目光,迈克解释的无关痛痒。可是凯的质问:"那是真的吗?"却令他如坐针毡。尽管迈克歇斯底里地制止妻子过问太多,可妻子仍旧用沉默来质问他,此时的迈克处于画面的阴影里,也从侧面的表现了迈克的心理活动。最终迈克妥协了,准许凯继续追问下去,凯只是重复那句话:"是真的吗?"迈克沉默后斩钉截铁的回答:"不。"这个回答打消了凯的疑虑,近景中,两人相拥重归于好。电影的结局看似平静,选焦在这里体现了对美国价值的信任和质疑。凯相信迈克与其他家族不同,可是康妮的控诉就像投入水中的炸弹,炸出凯对迈克内心质疑的涟漪,虽然他们重归于好但这一次的和好也是"权宜之计"。 (四)我从没向谁道过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