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死亡实验》的人性阐释和寓意分析

时间:2016-01-08 09:42 点击:
《死亡实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的取材来源于1971年著名的美国斯坦福监狱实验,在2001年的时候由德国导演奥利弗o西斯贝格拍摄成电影,2010年美国又将其进行翻拍。电影的主旨意在揭示人在极端环境中的人性变化,引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寓意。导演
  《死亡实验》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的取材来源于1971年著名的美国"斯坦福监狱实验",在2001年的时候由德国导演奥利弗o西斯贝格拍摄成电影,2010年美国又将其进行翻拍。电影的主旨意在揭示人在极端环境中的人性变化,引出更深层次的社会寓意。导演在坚持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运用戏剧化、具象化的手段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原出来,影片中的角色鲜明而富有代表性,极力揭示出最为真实的人性,影片的结局虽然和现实的实验结局有所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悲惨的结局才会更加将人性描写得深刻和发人深省。
  一、《死亡实验》中的艺术形象塑造与人性探寻
  《死亡实验》中的大背景是一个监狱样式的实验室,实验博士杜恩将实验对象分为两个集体,即"狱警"和"犯人",他们各自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遵循主办方给出的六项规定,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度过两个星期,在警报没有响起的情况下获得应得的报酬。但是,即使大多数人知道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但由于所处的环境较为特殊,所接触的人也较为繁杂,所以,看似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实验却将人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揭露了出来。
  (一)蛮横的施虐狂
  《死亡实验》中一共有8名狱警和12名犯人,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8名狱警可以适当行使自己的权力并可以对犯人的过失做出"相应"的惩罚,正是被赋予了这样模棱两可的权力,所以,狱警就理所当然地将自己代入角色,8名狱警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随着1态的发展以及博鲁斯的煽动,持有权力的一方曰渐将人性中的黑暗面展示出来。
  博鲁斯是人性黑暗的最典型代表,在影片的开头,他穿戴整齐,手中不禽一个袖珍记事本,一直在忙碌地记着什么,而且在和人交往时也显得极其绅士,但镜头转向他的家中时,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被人嫌弃的敏感、脆弱而自卑的男人,他在外界的一切形象都是压抑着自我刻意表现出来的,影片从多个细节都对他的心理加以强调。在正式进入实验之后,博鲁斯被分到了"狱警"一组,内心的极度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在获得权力之后便想尽力抛弃,从而寻求一种并不牢固且变态的权威。实验规定只要不发生暴力冲突,警报灯不响,实验就可以继续,而这种含糊的规定正是为狱警们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庇护所。当第一次博鲁斯对犯人做出暴力惩罚30分钟后,警报并没有响起,第二次又没有响起,所以,此后他们认为这些惩罚都是在规定范围之内,并没有什么不妥,权力愈发膨胀。博鲁斯的自我满足感越来越难以实现,他很快成了狱警的头目,惩处犯人的方式也都是他想出来并坚决要实行的,不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愿,而此时,杜恩博士却对这些暴力事件视而不见,纵容他们的行为,直到最后发生了难以控制的冲突后,所有的实验者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一切只是实验而已。
  《死亡实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反法西斯题材的电影,而观众从博鲁斯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可以看到希特勒的影子,希特勒在自传中就说到自己是一个服从别人的胆小鬼,所以当他获得权力之后就开始变得疯狂且变态,通过一切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影片中的博鲁斯正是希特勒的艺术化身。
  (二)放弃自由的趋同者
  自由是很多艺术作品中永恒的话题,而在《死亡实验》中看到的却是大多数为了金钱或者生命放弃自由的趋同者,在"监狱"这种本身就不具有自由的极端环境中,人们心中原有的自由便被剥夺,即使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但是,"金钱"却是他们心中无形的监狱,为了避免肢体接触,安稳获得劳动报酬,他们集体进入了一种"逃避"模式,暂时放弃自己的个性,放弃自由与反抗,这就是一种自我营造的逃避解脱的形式。
  在实验正式开始时,被选中的20个人分成了对立的两个群体,即狱警和犯人,而且,犯人的名字要用编号来代替,这首先就是将人的个体性淡化,磨灭他们的社会性意识。在实验开始不久,不论是狱警还是犯人都没有将自己真正定位成所要扮演的角色中,直到77号不断地违反规定,挑衅狱警的耐心这时狱警们才意识到该行使自己的权力,而且一定要杀鸡儆猴,对权力的沉迷让他们几乎丧失了人性,而即使在发生暴力事件后,杜恩博士并没有加以制止,这无疑是对狱警的行为的助长,他作为幕后的最大权威者的态度煽动了小权威者的行为,以博鲁斯为首的小权威者又激化了其他狱警的施虐性,并不允许他们脱禽这个特定的集体,他们看似获得了自由,却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走向另一种禁锢之地,影片中帮助犯人的一名狱警,事情败露之后便被赋予了犯人的身份,这就是剥夺自由的真实写照,而其他的狱警也是如此,想逃却逃不掉,只能走向人性的对立面。
  与狱警相对立的犯人同样是逃避自由的趋同者,和77号犯人的敢作敢当不同,他们几乎都避免与狱警发生正面冲突,即使是真正进过监狱的犯人也不例外,连患有糖尿病的作家也是如此,他为了金钱和虚无缥渺的"飞人'连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没有任何反抗的意识,面对狱警一次次的暴行和虐待,他们只会委曲求全,低调地过好每一天,放弃本该拥有的自由,宁愿身心备受煎熬,内心充满恐慌也不会反抗,直到最后忍无可忍,有人因此丧命,才有所反抗。
  (三)追求自由敢于抗争的勇者
  《死亡实验》虽然意在揭示人性的丑恶,但是却也有正面的形象塑造。这些人有着善良的本性,信念坚定、爱人如己,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这类人物被称为"基督式"人物,在影片中,虽然他们处于极端的禁闭环境中,但是他们的信仰和人性却没有被禁锢,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洁灵魂。犯人77号是最典型的正面人物,他有着清目的头脑,在实验开始时,他就深刻地认识到这只是一场戏,所以他并没有将实验监狱当作真正的监狱,他和狱警开玩笑,挑衅他们,但是狱警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不断的挑衅后,他们开始逐渐行使自己的权力,一次次地折磨77号,而77号即使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和侮辱,即使表面上表现出了妥协,但是内心的恐惧和耻辱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仍然为病中的狱友偷偷带饭,大声咒骂摄像机后面的操纵者,解救被狱警实施强暴的狱友,最终带领大家为自己争取自由,他就是真正的自由的追随者,是富有理想光辉的"基督式"人物。
  善良的狱警也是勇敢的自由主义追随者,他从一开始就反对博鲁斯的变态行为,警告他们如果再继续干这种事,他就要退出,即使拿不到一分钱他也不会干,在77号恳求他为病重的狱友偷胰岛素时,他说自己不会要钱,但是他的行为却被博鲁斯发现了,并被换成了犯人的身份,他即使作为了有权力的一方,但仍然没有丧失自己的本性,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不想用权力来残害他人。他和77号虽然处于不同的阶层,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信仰,有着善良的人性。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