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网络休闲“异化”(3)

时间:2014-04-25 15:12 点击:
崇高理想的消解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但是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和不满意于自己生活的现实,总是力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美满、更加圆满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希望、向往和理想。 在虚拟世界中,个体凭借虚拟的方式来追求和

  崇高理想的消解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但是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和不满意于自己生活的现实,总是力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美满、更加圆满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希望、向往和理想。

  在虚拟世界中,个体凭借虚拟的方式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自由、平等,或是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需要等。个体会对这种借助于虚拟实在技术而实现的理想体验产生沉浸感和依赖感,而且乐不思蜀,不愿再返回到现实社会当中。因此,现实中的理想逐渐被虚拟世界中的理想所取代,理想也不再具有指引并促进实践的现实作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张力不复存在,理想的崇高性消失殆尽。如果个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并投入全部情感,就有可能无法自拔而沦为沉迷的“机器人”。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世界后来失去精神,并不是由于个别人无信仰而造成的,而是现在导致虚无的精神发展所造成的可能后果之一。我们感到了生存的前所未有的空虚,即一种空虚感。……它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并被科学在技术和实践领域势如破竹的成功所推动。在人类和人类之前的千万年历史中,神未能为人类做到的事情,人类自己却做到了。十分自然,人应当在他自己创造的成就中考察存在的真正本性——直到他惊醒地从他自己造下的空虚中退避回来为止”。网络的辐射半径可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但也可以使个体的自我辐射半径仅限于自身,使个体的世界变小。人们在网络休闲的灿烂、诗意的光辉之下,越来越趋向、陷入有意思的生活,远离了有意义的生活。所谓有意思的生活,指人们更多关注自我的感觉,强调感官的触动、感性的刺激、当下的享受,这是一种缺乏整体性、失去“大我”的自我小世界。有意义的生活,是关注他人、社会,并把自我融入其中,整体性关照之下的生活。“意思”指向的是自我,而“意义”指向的是他人。

  一旦沉迷于虚拟世界后,人的意识往往就会被弱化。虽然网络休闲的形式与日俱增,人们在其中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活动,但种种形式却有着类似的本质,即把人们的需求统一化。在技术的“统治”下,人们的理想也被同质化或被消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李伦.鼠标下的德行[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南海出版公司,20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德]雅斯贝尔斯.现时代的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