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将两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实际上是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的深化与提升,将两型社会建设置于人类整体文明发展体系与过程之中,使得两型社会建设拥有更加宽广的时代背景和更加高远的发展方向。 3.两型社会建设的三层次内涵 第一层次:直观的内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注重各种资源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资源综合利用(简称“四节一综”),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与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加强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加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防范与解决,切实转变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第二层次:规律的内涵。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其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较为发达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人类在文明的基础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阶段。如果没有经历工业社会的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就缺乏物质文明基础与其他文明基础的支撑与保障。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如果不能形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模式,必将在增长的极限中走向反面。 第三层次:发展的内涵。两型社会建设,其主线是创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方式与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两型社会建设并不只是为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而是要全面创新发展方式与模式,将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进程中,培育和增强持续发展竞争力。 二、两型学校建设是顺应潮流的战略选择 1.工业化对教育发展的巨大影响与深刻启示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最为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深刻。回顾工业化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完全可以说,就是一部适应顺应和推进工业化的转型发展史。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对各种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与创新动力,彻底改变了教育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式,客观上成为了推动近代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力量。工业化的组织化、规模化、流水线、标准化等特点在教育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使命、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各种人才培养与创新平台、社会服务、评价标准,甚至学校的名称等,无不体现出这样的关系与特点,从而形成了学校与产业之间日益紧密的关系。因此,在工业化以来的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能否积极主动地适应顺应工业化要求与发展趋势,成为发展成效好坏的重要原因。 两型社会建设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和工业化社会之后继续发展的更高形态,必然会像工业化社会发展一样,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需求,改变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并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能否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与趋势,是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和赢得未来的主要原因。因此,教育系统应该早一点积极主动地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全面深入地研究两型社会发展的人才、技术、管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变化与发展态势,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在建设两型学校的进程中,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人才摇篮、科技高地与智慧中心。 2.两型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 明确提出和推进两型学校建设,是我国教育系统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行为,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两型学校建设的管理制度、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等。200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2008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等。各省市根据中央有关部门的这些文件精神,也分别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实施办法与意见,从而使推动两型学校建设成为各类学校发展的共同任务。 3.两型学校建设的主要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