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型社会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必由之路,而两型学校建设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校是不同于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的主体,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既有一般意义上的两型建设任务,也具备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功用,同时,学校也不同于经济活动组织,必须体现自身的特殊责任与使命。即两型学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体现学校的本质与职能,深化改革,积极主动地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承担和发挥人才支撑、科技引领、思想导向、智力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责,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摇篮、科技重镇与思想源泉。因而,两型学校建设是一项长远战略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两型学校建设打造升级版。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学校:战略工程 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学校(简称两型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人类发展方式与模式的探索,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与长远战略工程。因此,两型学校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的两型社会建设 1.两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 众所周知,人类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影响者。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从被动地由大自然所决定和主宰、服从和屈从大自然的关系中力图改变自身的地位,于是逐渐形成了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念头、勇气与行为。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类的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与限制,将自身在大自然中的独立性、自由性、自主性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环境事件,如20世纪的“八大公害”等,带来了令人不安的警示,引起广大学者、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理念、制度规则与行动计划。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的罗马俱乐部推出的《增长的极限》和世界环境大会召开并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20世纪80年代树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20世纪到90年代制订的《21世纪议程》和《京都议定书》,到21世纪的世界环境会议、气候大会等都备受关注。所有这些,体现了两型化发展已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和大势所趋。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很快面临诸多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一样的问题。而且,西方国家工业化二三百年的事件,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发生,这使工业化的各种问题也随之暴发,并加速积累。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空气污染、饮水安全等问题日益严峻。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和警醒,下决心追求新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目标,谋求人类文明发展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动适应两型化的发展要求r2_。 由此可见,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来缓解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与大自然的各种矛盾,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两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必由之路,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主动适应,也是为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谋划与战略布局,绝不是权宜之计。 2.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升为“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阶段奠定了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基础与战略基础。 第二阶段:明确提出两型社会建设。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2007年12月,国家决定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载体,设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方式与模式。这一阶段,两型社会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试点到推广,形成了全社会共同认识与共同行动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