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传播语境中,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播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展示民族形象,扩大国家影响的重要手段。如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当时的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通俗歌曲《我的中国心》,一唱出就成了我国进行对外宣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品。由于《我的中国心》的感染,“我们敬爱的邓大姐(邓颖超),看完晚会后,当即指示把这台晚会重新编排,对台对外进行宣传。在一段时间内,我驻外使馆招待客人,就是放映的这台晚会的录像带。”[6]19每年央视的传统节日晚会,大多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中国民众同时大联欢、大团圆,也大大展示了民族团结的形象。又如北京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盛大开幕式演出,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宣传片,许多都采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作为视觉影像,用极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传统节日符号如歌舞锣鼓、龙狮表演、放爆竹、音乐戏曲、中国结形象等来综合反映北京、上海以致全国的经济、文化生活,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和让世界各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目的。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很多时候也是从中国人的节庆文化活动中得到的。 四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谈到传播的社会作用时指出:传播“作为世界的替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社会共同体所创造的理想的投影”,“是一种对现实的呈现,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7]9考察传统节日与现代传播民族性的建构,还有以下三个重要的“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需要关注与强化: 第一,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周期,这表现为现代传播对传统节庆的文化传播也体现为一定的周期性。中国传统节日产生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与自然气象联系紧密。中国节日的过节周期,就与自然的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具有顺自然时序四时轮回的特点,与天合一,与自然协调。所以,现代传媒在节庆传播中也有明显的周期性,其核心内容也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自然同步”的价值观念,春节和元宵节如此,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均如此。如电视传媒这几年兴起的“编播季”的做法,就正是与中国传统节日周期结合起来的,使“编播季”非常切合中国老百姓的节庆文化观念和审美需求,也促进了传统节日喜庆形式与现代传播方式的较好结合。大众传媒应该大大加强这些节日的传播内容,寻求新的表现形式,有自然节奏地掀起节日文化传播的高潮,让富有中国特色的周期性节庆“仪式”在大众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达到提高现代传播影响力的目的。 第二,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都体现为“乐感文化”,具有喜庆的色彩。中国的节日多种多样,内容各异,有民俗文化研究者曾经把中国传统节庆按内容分为六种类型:其一是生产类节庆,如春节、七夕节等;其二是宗教祭祀类节庆,如中元节、清明节、浴佛节等;其三是驱邪祛病类节庆,如重阳节等;其四是纪念类节庆,如端午节、中秋节、壮族的歌墟节等;其五是喜庆类节庆,大多数节日都是喜庆的,以春节为代表;其六是社交娱乐类节庆,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歌会、歌节及竞技类节日。[8]9其实,各种类型的节日内容都是互相交叉的,很难明确划分它们的类型,而且显然有一个中心点,即不论哪一种节日,最终都是以欢乐喜庆作为中心,都是以“喜气洋洋”的狂欢化的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和过节形式的,即使像清明节这样的带有追忆已逝亲人的民俗节日或者中秋节这样的月夜赏月的节日,其基调也是轻松欢乐的。这也使现代传播在进行节庆文化传播时同样具有了轻松喜庆的色彩,普遍呈现一种欢乐和谐的场景。这一点,现代传播也需要大大强化,由此大大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也使传统节日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特征。中国各民族的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地域色彩,有着各不相同、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这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诸如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歌舞、民间竞技、民间说唱、甚至民间节日游行,虽然是以节庆活动的大众化、规模化、日常化,娱乐化为基本内容,但它们又体现了中国节庆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特色各异的民俗节日活动才从各个侧面,不同层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化精神。现代传播应该在节庆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各地域多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和节庆活动,加以重点的有对象化的传播。使之不但能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受众喜闻乐见,而且能够让他们欣赏到中国许多古老的节日形式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节庆活动特色,进而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各地域、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丰富现代传播的内容,从而提高传播受众的收视率和获得民意认同。 参考文献: [1]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隶,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约翰·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M].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黄望南.黄一鹤的电视艺术道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7]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