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节日自古以来都体现出巨大的文化传播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更是国家意志,精英意识和大众文化相融通的国家传播仪式的“快乐的结合点”。对于现代传媒而言,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注重在文化继承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既大大增加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促成了现代传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且成为现代传播民族性构建的经典影像。借助传统节日,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的文化转型和心理变革加以引导,保证和促进民族共同体的强化和国家话语体系的传播,是现代传播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民族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节日是现代传媒非常重要的文化源泉和传播基础。从2008年开始,我国正式把清明、端午、中秋这几大民族传统节日从民俗节日上升到与春节一样的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民俗节日开始受到普遍重视。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提高中国各民族人民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具有极大推动力。同时,现代传媒通过对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的状况、特征的传播,也能推动现代传播及其文化产品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一 用传统节日来进行文化传播是任何形式的传播媒介活动的常态,古今中外均如此。节日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大众传播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几乎是不受时空限制、地域限制的,而且诉诸于人的情感世界,让人乐于接受。“文化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国家会通过某些特定的象征物来树立一个民族的特定形象,而其他民族则可能用别的象征物来代表他们或者赋予相同的事物以不同的意义。”[1]6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一致遵循和共同享用的一整套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系统。被称为“中国的狂欢节”的春节,是节日文化广泛性和群众性最典型的代表,同时凸现出中华民族的节日诉求和文化特质。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节日之普遍流行并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不断被大众传媒传播分不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愉悦身心,也在于传播文化,没有不断地传播,就不会有节庆活动的普及,而没有节庆活动的普及,传播很难大众化起来。双向考察节庆文化和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我们会看见,他们的历史总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比如,中国古代的节庆歌舞乐既是为了节日庆典,又是为了“寓教于乐”。《诗经》收集的目的是为了让宫廷贵族玩乐,但同时也是为了让帝王了解民间的情况,在于“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节庆活动之所以成为全民的狂欢节,并且不断有新的节庆娱乐方式产生,是与其历史传播过程分不开的。在现代传播中,传统节庆娱乐正在起着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传播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传统节庆娱乐形式与现代传媒形式这两者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甚至难以区分。进一步说,传统节日文化所形成的仪式化、世俗化、伦理化,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来看,它们表现出自己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指传统节日文化是人民大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和共享的文化,它一经产生,就伴随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地固定下来,表现为文化活动的长久不衰,其基本形态和传播方式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而改变。“变异性”指传统节日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保持基本的形式上,其文化因子或者说文化元素又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注入新的文化内容和形成新的传播方式,使其与时代发展合拍。 各国和各民族的节日文化在其大众传播过程之所以具有特色,其基础就在于它们的稳定性因素。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许多节日文化活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中国又是一个以儒家哲学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国家,节日文化传播体现的中庸和谐与家国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都古今亦然。许多节日主题内容和活动形式在汉唐时就基本定型,其内容和形式经历朝历代而不变,又因其具有媒介因素而被传播使之延续下来。如传统节日中的最大节日——春节,不但是中国人最具民族传统性、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意识的节日,也几乎是集中国人传统文化活动之大成的节日。春节自产生以来,它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几乎是恒久不变的,具有超稳定性,它在节日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团圆和忠孝行为、仁爱与礼教思想、中庸与和谐精神、家庭与国家合一心理、吉祥与发财心愿等,都具有稳定的表现,即使在提倡个性解放的现代社会中也依然能成为春节文化活动的主流。春节娱乐活动及其传播形式的喜庆性也是不变的,以红色为主要色彩的节日色调,以歌舞锣鼓、龙狮表演、放爆竹观花灯为主要的娱乐与传播内容,都突出传统喜庆性的特点。中国人走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春节无论如何是要过的,玩龙舞狮是不会不进行的,鞭炮是不会不放的,一切传统性质的节日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播都在继续,甚至还被现代社会的人们附加上时代色彩而“发扬光大”,并没有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而“礼崩乐坏”。
当然,过春节、过清明、过端午、过中秋也会承时代发展而变。它们在文化内容、文化形式、传播方式上的变化体现为:在内容上,每朝每代的“过春节”的文化内容都被统治者所规定,春节庆典内容的变化是与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变化和文化变革分不开的,传统的春节庆典越来越成为传达国家政策与意识形态的“运载工具”,直至成为国家意志、精英意识、大众文化相融通的“快乐的结合点”。在形式上,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过节形式和过节手段不断更新,从传统的放鞭炮、舞龙狮过年,到今天的旅游过年、互联网与短信拜年,影视娱乐式狂欢过年等等。这恰如王安石在一首歌唱春节庆祝活动的诗中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发展与变化的显著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当代成为了人们节日生活的“新民俗”,在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其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多年来,中央电视台和我国各地传播机构都推出了各大节日的节庆特别节目,体现了现代传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肯定,发展与创新。显然,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不仅能给现代人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还具有人们的心理满足、行为调适甚至情绪表达和压力释放的功能,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文化创新意识中的民族性内涵和现实性需求的很好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