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曾这样说: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4〕531 该书又说:“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519这些是对物质生产实践在唯物史观中基础地位的明确说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196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4〕205,称这说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而这是其辩证法思想的伟大之处。 以上论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从1844年直到1893年(马克思去世10之后,恩格斯去世两年之前),一直把劳动实践视为唯物史观最核心、最关键的范畴。 唯物史观的确是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之上的。 第一,按照通常理解,生产力是人无法随意决定的,唯物史观之“唯物”,在于它用物质生产力解释全部社会生活。但是这一说法在逻辑上不彻底:如果再问一个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就会发现,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工具,工具是人在思想的设计与支配之下制造的,新的工具反映了人的新的思想。于是那些设计与制造新工具的聪明人的思想成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这一观点显然并不是唯物主义。从劳动实践的角度看,问题大不一样:人们可以随意设计各种各样的工具,但是只有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设计才有可能在制造实践中取得成功,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但是缺少历史的维度。事物只有在变化发展中才能表现出历史性,而变化与发展意味着新的因素的出现。我们熟知的唯物史观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发生相应变化,然而并没有揭示生产力的发展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历史。严格地说,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社会学理论——它唯物主义地说明了社会生活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说明社会生活是如何“动起来”的,不能称为历史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说: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540 每一代人都要利用前代人在劳动中创造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从事满足自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由于环境即材料和生产力等,在前人的劳动生产活动中发生了改变,每代人从事的都是与前代人不同的改变了的劳动活动,而他的劳动活动又使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环境发生进一步的改变。于是,每一代人都既有继承,又有改变,人的世代交替表现为生产力、资金、环境、人的劳动活动的不断改变、不断进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这就是历史。①只有劳动实践活动才能使环境和人“动起来”,不断有所变化,造就历史。 这种唯物史观和迄今我们熟知的唯物史观毫不矛盾。它着重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机制,用劳动实践唯物主义说明何以有历史;我们以往熟知的唯物史观则重在说明在一定生产力的条件下,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社会存在是怎样决定社会意识的。从本文开始时所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实它们共同构成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但从总体上说,作为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是用劳动实践活动对历史加以解释。离开劳动实践活动,所谓唯物史观就失去历史的维度,其唯物主义性质也会受到质疑。 唯物史观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的价值等,至今仍未过时,毋庸赘言。本文仅对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即劳动实践和以它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从史学研究方法论价值的角度略加考察。 二、自然史、社会史、人类史的统一 以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大唯物史观,它不仅仅关注社会历史,还关注自然界和人本身的历史。其原因是:劳动实践活动是对自然界的改造,造就了自然界的历史;劳动实践活动改变、提升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劳动工具的进步上,而劳动工具的进步必然引起分工的改变从而导致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形成了社会的历史;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他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自身的改变,具有了历史性。在大唯物史观看来,自然、社会、人是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三者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构成统一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和社会归结为人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把唯物史观概括为:“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545历史就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同进化。 大唯物史观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具有重要史学价值。这里只谈两点。 第一,必须把自然史纳入历史观视野之内。在以往的史学理论中,自然界只是作为影响人类文明某个阶段的因素被偶然提及,至于自然史则踪影难觅。斯大林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曾经批判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斯大林的说法现在不再有人提及,但地理环境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在大唯物史观中,自然史、社会史和人的历史只是一部统一的历史的三个不同方面,每一方面都影响其他两个方面,它自身也只有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中方能得到解释,历史必须包含自然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曾经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516其实在此之前马克思就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