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锦是丝绸著名三大锦之一,对染织纤维艺术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时代发展,宋锦艺人、机器、产品严重散失,宋锦面临着“技失人缺”的状况。抢救与保护宋锦迫在眉睫,其特有的历史、科学、文化、应用价值,值得很好的挖掘与开发,并在传承发展中更好的继承发展宋锦。 关键词:宋锦;保护;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的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日用产品已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传统工艺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1 宋锦的概述 宋锦是指宋代发展起来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一种织锦。[1]近千年来留下了不朽作品,具有历史、科学、艺术和使用价值,2006 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宋锦的特色与价值 宋锦是纬锦中的一种,是在唐代有夹经的纬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斜纹地上织纬斜纹花的纬锦。其地组织有三枚和五枚经斜纹的。这种锦是在宋代出现的,故称为宋锦。宋锦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分段换梭的工艺方法织花纹,彩纬可以随意更换,想用多少颜色就织多少颜色,不受用色的限制,经济学论文故织起来省工又省时,而且织出的花纹规整清晰,比经锦用色丰富,花纹灵活生动,并有润色效果。整体也显得非常漂亮,从而弥补了经锦用色少、不易织造、花纹呆板等不足。 据《姑苏志》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曾织“昼锦堂记”及有词曲文字的欣赏品锦,还有紫白落花流水的装裱用锦。[2]成化、弘治年间,进入繁荣时期,锦袍的穿着范围从内府上用扩大到官用,品种较多。清初织造局生产的正运锻匹分为上用和官用两种。尤其在御用贡品中,从帝王后妃的御用服饰,到宫廷帷幔垫榻的装饰,从内廷书画、寺庙佛经的装帧,到对外群臣使节的馈赠礼品等,处处都用到宋锦。因此,宋锦具有历史、科学、文化、应用等多重价值,值得很好的挖掘和开放。 1.2 宋锦的艺术美感 宋锦是丝绸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作,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无论从经纬原料、组织结构、织物用途、纹样风格等方面都与汉锦、唐锦有着明显的区别。[3]在织物组织结构上以斜纹结构为主,经纬显花,纬向以长梭和彩抛为多,有别于云锦和蜀锦;在纹样风格上以满地几何填花为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纹样是用几何网架构成的龟背、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天华纹等,这类几何纹样一般是用做满地排列的地纹花,既体现它本身的细腻、简练、均衡与和谐,又能衬托出绚丽富贵的主题花纹,同时还有利于掩盖宋锦质地上可能出现的瑕疵;在外观风格上,宋锦古朴典雅,纹造型繁复多变,结构细腻,图案纤巧秀美,耐人寻味,色彩丰富多变,但艳而不俗。 2 宋锦的传承保护 宋锦的传承机构自清末以来经历了由私营机房—丝绸企业—博物馆,传承人也沿着机房工匠—丝绸企业的技术人员—博物馆学者的转变。 2.1 宋锦的传承脉络 宋锦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兴衰,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在宋朝兴盛成名后,元朝至正年间,宫廷在苏州特设织造局,监督苏州的织造,并在织物图案、色彩等方面定出了很多禁律,对宋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明朝初苏州宋锦由于战争原因有所衰落,至宣德年间才逐步复苏,图案也有了发展,织出的品种有“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等,但因宋锦年久失传,许多品种在明代没能得以继承。[4]明清时,宋锦织物使用范围扩大,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出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解放后,苏州宋锦业开始恢复。改革开发后,生产宋锦的苏州织锦厂倒闭,人员流失,资金星散,产品和传统工艺失传。 2.2 保护传承的措施 对于濒临失传的宋锦织造技艺,如何进行抢救、保护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5]抢救、保护和传承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一个整体,抢救和保护的目的是传承,传承是最好的抢救和保护。 当务之急,必须多渠道地收集宋锦技术档案、技术资料和样品;其次,必须将收集到的珍贵的宋锦真品加以科学复制,在复制过程中,不但能探索它的技术奥秘,重现它的风采,还可以复原宋锦织机,培养和锻炼技术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再者,必须对宋锦进行推广应用,不能死抱着传统不放,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是真正的传承,传统的宋锦织造技艺固然有其独特的、优秀的、值得继承的地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必须改进之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创新发展,这才是传承的根本。 结语 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宋锦不仅是古老文化的载体,更是今人对传统进行缅怀的工具,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是中华文明延续的保证。传承和保护、发展和生存并重,在传承发展中更好的继承传统的技艺,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再现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更好的推进传统染织纤维技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今后宋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明清宋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4):15-25. [2]赵丰.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沈惠,朱艳.苏州宋锦的演变及其价值[J].四川丝绸,2006,(4):49-51. [4]杨力.的丝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5-66. [5]钱小萍.宋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