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增长点的态势愈加明显,文化贸易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仍较弱。本文发展了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提出动态钻石模型,并将这一模型运用到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动态钻石模型;文化贸易;竞争力 一、引言 近年来,文化贸易成为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2011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成支柱型产业,即文化产业的产值要占到GDP总产值的5%以上,这充分表明了文化产业由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型,也预示着文化贸易竞争力即将在国家竞争力中占有重要的份额。由于文化这一生产要素的特殊性,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不仅仅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国家竞争力结构升级的催化剂和长期动力。 因此,如何提高文化贸易竞争力成为政府界、理论界、企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文中将创造性的运用在竞争力分析领域具有权威性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提升文化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探讨。 二、文献综述 1.文化贸易文献综述 与文化贸易的蓬勃发展和潜在的重大影响相比,对于文化贸易的学术研究显得十分贫乏和不足。对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西方国家也是刚刚起步。最早的是Frey和Polnmerehne(1987)从心理学和公众选择的视角探讨了文化贸易,但并没有涉及贸易本身;到2005年Marvasti等人更多地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讨论文化贸易的效应和文化贸易竞争力。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刚刚起步,并且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由于文化贸易这一研究对象属于交叉学科,很多变量难以衡量,给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学术界最初关注这一领域的有李怀亮(2005)、阎玉刚(2007)等学者,他们对文化贸易概念的基本界定及分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的解析。在概念分类逐渐明晰之后,梁昭(2010)的研究为文化贸易统计体系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为文化贸易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某些学者仍然致力于对文化贸易的定性研究,如对经济危机形势下的文化贸易发展的新判断(阎玉刚,2010)。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尝试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去解释文化贸易的相关问题,如研究核心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李薇、靳静,2010)。创意产品贸易决定因素及对双边总贸易的影响的研究(戴翔,2010)等。而对文化贸易竞争力这一特定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2005年康小明、向勇的《产业集群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文,之后高丽峰、田佳卉(2010)等学者对中美文化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对比。 2.竞争力理论文献综述 在讨论某种产业的竞争力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ichael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钻石模型”是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波特指出对某一产业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四种基本要素。波特之后,有不少学者对钻石模型提出了批评和改进意见。 例如,邓宁认为需要将“跨国商务活动”作为与机遇和政府并列的第三个外生变量。有韩国学者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九因素模型等。 综合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到:第一,对文化贸易的研究应该建立在明晰的概念界定和可靠的统计数据之上,但是前人的研究方法单一、统计量标准不统一,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意义。第二,对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稍嫌表面化,停留在对竞争力强弱的一般定性判断与初步统计比较上。对影响一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深层原因的分析却较少,而且现有的文献大多基于统计分析指标进行测算,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竞争力因素的研究并不多。第三,波特钻石模型的演进关注点集中于产业的影响要素,而鲜有将影响要素与产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讨论。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选取文化贸易的统计性指标,结合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运用显示性指标与分析性指标对文化贸易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认识到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对经典钻石模型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动态钻石模型运用到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中。 三、动态钻石模型及文化贸易竞争力理论分析 1.钻石模型理论的创新和演进 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提出,对分析一国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有很强的说服力:“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答案必须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讨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势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柱型产业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即四个环境因素。此外,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因素也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文化贸易竞争优势时,发现经典钻石模型不能适用于现实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钻石理论中的生产要素按专业程度可以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上进心强的员工)和专业性生产要素(技术型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研究中发现,这两种要素与文化贸易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就目前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阶段来看,主要受到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推动。 第二,模型中的需求条件除了谈到国内需求也谈到了开拓海外市场,但也提到外需对内需的“示范效果”是有前提的,即本国需求必须更先进、更精致,否则不会形成预期中的竞争优势,这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两种需求市场的侧重应该是不同的。 第三,相关支柱型产业的发展对新产业有“提升效应”,但近几年通信产业特别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没有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反而由于版权等问题抑制了电影、电视等产业的发展。这说明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相关支柱产业并非对新兴产业具有正效应,这种正效应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通畅的产业传导机制上的。 第四,我国文化产业的微观主体除了私营文化企业之外,还有大批的文化事业单位及具有国家性质的大型文化企业,如中影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这些企业是现阶段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支柱,但从长期来看,这不利于形成良性的业内竞争。 根据以上四点可以看到,钻石模型的应用,不但要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有所改动,还要根据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相适应的演进,因此,在下文中将提出与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动态钻石模型。 2.动态钻石模型理论的提出和应用 上文中提到的钻石模型不能适应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弱导致的。在运用模型之前,应该看到研究对象发展的阶段性,使模型能够动态适应这种发展阶段。为了使钻石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出动态钻石模型。 其中非成熟阶段主要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如一般性生产要素与国内市场的影响,由于市场不完善,相关产业不能发挥其正效应,而业内竞争并非竞争力的主要提升动力,某些大的国家性垄断企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将动态钻石模型运用到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成熟性导致其影响因素发挥效力的不同。 四、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文化贸易竞争力实证研究 下文的实证研究首先运用统计分析解释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强弱,从而体现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阶段,然后运用计量分析建立模型对影响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短期及长期因素进行分析。 由于文化贸易的统计口径不统一,下文中文化贸易的数据统计量在相关研究中的统计标准不同。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根据国际标准———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1994至2003年特定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流通情况》以及国内标准———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关于文化贸易的统计,选取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电影音像这五大产业的数据为基础测算文化贸易竞争力,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版权局与商务部服务贸易司。这五大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既避免了选取某些硬件产业高估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也能够完整地代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统计分析 (1)显示性指标 ①TC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