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洪堡特是人类语言学的先行者,尤其是他的语言哲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看重民族文化与语言的价值,追求大题相同而不忽略个性与差异,是洪堡特的一大特点。本文以洪堡特的语言哲学为基础,从洪堡特的重要理论的讨论中获得关于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进而期望能为语言多样性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石和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哲学;民族精神;世界观;语言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洪堡特(1767-1835)是德国著名的语言理论家、语文家和政治家。洪堡特一生阅历丰富,但他主要的兴趣是语言学,后半生他对此潜心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洪堡特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问题,从而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作为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代表,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有着异常深邃而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其中,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可以最好地反映其人文思想的精髓。洪堡特独特的语言观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是他以感知为立足点来审视和梳理语言现象的结果。他是一位跨世纪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几乎遍布于他所探索过的各个领域,而尤以政治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见著。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他不仅是一位对后世的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语言学家,而且是19世纪(西方)造诣最深的几个语言思想家之一。
从一开始他就怀着总体语言学的眼光,注重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并试图从哲学的高度研究各种语言现象。作为语言思想家,洪堡特的理论建树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方而,即关于“语言——思维——世界”关系的认识,这个认识即被称作“语言世界观”思想。他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广阔的语言学视野,这使他能够从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类型学等多角度来考察语言,探索语言的本质、语言活动机制、语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关系、语言的类型等重要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理论框架,为普通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过去,曾有许多人从洪堡特的学说中获得启发,今后,也许还会有人到洪堡特那里寻觅支持。一种伟大的理论,其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的,它不仅属于历史,而且还影响着现实,人们可以不断地从中汲取进一步发展所需。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绘制的《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上,印度共有196种语言濒临灭绝,是濒危语言最多的国家;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濒危语言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语言地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了全球部分族群的濒危母语现状。图上列出了2474种语言的名称、濒危程度和使用地区,其中有230种语言自1950年起已经消失。为了表达思想、抒发情感、交流意见,人们离不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们传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传统或者一种文明的载体,甚至它自身也是这种文化和文明的一部分。因此,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十分的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现有的6000多种语言中,有96%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而且只有不到20%的语言在学校和互联网上使用,世界上80%的网页是英语网页,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尤其是没有文字的土著语言,消失危险更为突出。平均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专家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上50%到90%的语言将会消亡——濒危语言消亡的速度比濒危动物消亡的速度还要快。目前语言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冲击。
由此可见语言多样性对于保护面临威胁的文化和文明以及人类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我们要强调对方言和少数族群语言的尊重和保护。洪堡特人文思想的精髓是语言与人类精神、语言与世界观的关系。将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运用于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本文将以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为指导来探讨该思想对于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期望能为解决濒危语种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
二、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对语言多样性保护的启示
洪堡特对语言有一个最基本的界定,那就是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体现在语言中,是语言的本原、内核和动力。洪堡特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出自维持共同交往的外部需要,它还是人类精神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与人类精神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在远古的某个时期,除了语言之外尚不存在任何文化,语言不仅只伴随着精神的发展,而是完全占据了精神的位置”,“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深底,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把语言看作一种严格意义的产品,或把它看作各民族人民所造就的作品”。在洪堡特看来,语言的发生源于人类的精神存在。
从语言的发展来看,语言的发展是基于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按洪堡特的观点,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这里的“活动”就是精神的创造活动。语言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就意味着语言具有创造性,一个民族的语言也是如此。民族的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总是会随着时间,人类活动以及其他因素而变化。洪堡特进一步指出:“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在他看来,一方面,语言是心灵的全部,它按精神的规律发展,同时又构成思维的工具。语言作为认知手段和表达工具,首先要满足精神活动的需要。因为精神要求语言分辨内容与形式、实体与关系,而“如果语言要适合于思维的需要,那它就必须在构造上尽可能地对应于思维的有机体。换言之,语言的发展隶属于思维的发展,它要步步紧随精神,建立起与精神活动相一致的语言形式。精神不仅创造出每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规定了语言形式可能的变异范围。语言与精神关系的另一面,是语言对精神的影响”。洪堡特指出:“尽管语言完全是内在的,但它同时又具有独立的、外在的实体,通过这一实存,它对人本身施于强大的控制。这就是说,虽然在本质上语言产生于人类内在的精神创造活动。但是,一旦它成为一个有具体存在形态的表达系统,就成为与精神相对的“外在的客体”、“独特的实存”,从而在外部影响着精神。在洪堡特看来,“思维和语言是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东西。词论文发表是一个一个的名称或标签,同时又表示着特定的东西,使这种东西在思维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概念。只要讲出一个词,就等于决定了表达思维过程的整个语言。所以,语言的不同,引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会不同。
各国对于母语的保护仍需加大力度,确立官方语言、编撰字典、编写多语教材、完善语言存档和传播制度等都是保护母语的有效途径。发挥专业影响力,提倡“双语教育”。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行为是适应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形势。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同整个民族的进步,还能保护和改善我国的语言生态环境。通过教育手段,加强第一语言的重视程度,如今在中国已经得到了体现。高考语文的分数上涨,而作为外语的英语的分数下跌就是最直接的反映。这对于今年以来英语在世界各国疯狂热涨的趋势是个喝止,很有效地保护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精神不受外来语言和文化更大的侵害。对于极其稀有的语言种类要进行特殊的保护,如建立民族语学校,开办民族语教育,这样能让稀有的语言延续下去,不至于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