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试析古代君臣博奕中的“养敌自保”行为(2)

时间:2021-05-11 09:56 点击:
唐朝末年,黄巢起兵后,大将宋威奉命率兵围剿。但宋威却对手下人说:朝廷常负功臣,我们胜了未必有好处,不如留着贼人以自保。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谋略非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统一了大半个。但对北
  唐朝末年,黄巢起兵后,大将宋威奉命率兵围剿。但宋威却对手下人说:朝廷常负功臣,我们胜了未必有好处,不如留着贼人以自保。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谋略非常,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统一了大半个。但对北方契丹,这个宋朝最后的一个强敌,似乎总是无可奈何,以至于数次对契丹的战争均告失败。 
 
  明朝,徐达在灭元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当他率兵攻取北京及周边地区后,却没有乘胜追击,顺势统一广大的蒙古地区,反而停滞不前,使元朝残部在蒙古地区得以死灰复燃。① 
 
  辛亥革命,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而手握大权的袁世凯,却迟迟不进攻革命重镇武昌。养敌自重,用以逼取清朝天下。 
 
  养敌自保,保己却不保国。正是因为这些功臣良将的一己之私,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朝代更替,人民流离失所。 
 
  由于宋威奉行养敌自保,军队总是与黄巢队伍保持30里的距离,任由黄巢起义军一天天壮大,最终导致唐朝彻底毁灭。 
 
  草原民族,本性就是掠夺。而一直受到契丹威胁的宋朝,不得不年年纳贡以求平安。后来,西夏与金国又加入了劫掠的行列,饱受盘剥的宋朝积贫积弱,最终亡于元朝之手。 
 
  死灰复燃的蒙古民族,成为明朝数百年的威胁。土木堡之变,更是严重削弱了明朝国力。后来,流寇乍起,而朝廷派出的将领却大多奉行养敌自保之策,只追杀,不围捕,反叛力量越来越多,致使明朝灭亡。同时,徐达最后也没有逃脱被铲除的命运,虽然位极人臣,虽然与皇家联姻,但终留下被朱元璋赐“蒸鹅”毒死之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辛亥革命不仅最终迫使清朝灭亡,也使得袁世凯遗臭万年。 
 
  三、养敌自保的变形 
 
  在古代君臣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另类,即功臣不去养敌(一般也无敌可养),而是或功成身退,不给帝王以猜忌的可能;或完全示弱,做一个让帝王“放心”的人。因为从本质上说,养敌自保是一种无所作为的行为,是有所为(养敌)之后的无为(不去消灭)。那么,从这个意义出发,功成身退或完全示弱,也是一种无为,目的也无非是给君王一颗定心丸:我不会抢你的江山,你也不要视我为威胁。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一种形式不能算是养敌自保,但由于它也是功臣自我保全的手段,姑且算做是养敌自保的变形。 
 
  这种身退或示弱的行为,在强势君王那里,也是很多的。而且,他们的行为,往往被后人认为是一种聪明的保身之道。 
 
  功成身退,典型如范蠡、张良。 
 
  在勾践的卧薪尝胆时期,范蠡对越国复兴所起的作用比文种还大。但当勾践成功复仇之后,他立即功成身退、飘然远引,只身来到齐国。并不忘给文种去一封信:“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① 
 
  在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的艰苦历程中,张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刘邦也知道张良的重要,所以当上皇帝后公开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②。想对张良大加封赏,一是表示不忘其大功,二是想继续倚重其过人的智谋,来巩固政权。但张良却很明智,对丰厚的奖赏坚决辞谢,而且,也不在政府中担任实职的官员。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养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完全示弱,做到极至者则非汤和莫属。 
 
  考察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下场大体有三种:第一是获罪被杀;第二是无罪赐死;第三是侥幸逃脱。而第三种在洪武一朝为数极少,仅限于汤和、邓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几人。其中邓愈早死,儿子还是没有逃过,沐英远镇云南,郭英则因宁妃的缘故,耿炳文虽则逃过暂时,可是永乐时终难免横死。所以,真正做到善终的只有汤和一人。 
 
  那么,汤和之所以能善终,原因有如下方面。一是他从不居功,更不贪恋权势。当察觉到朱元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时,主动请辞,“‘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二是为人谨慎,不议论朝政得失,不藏否人物,“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三是善于伪装,当感觉到朱元璋对他不放心时,就装病,面对朱元璋的上门考察(“即日临视”)和召入宫中考察(“诏以安车入觐”),汤和都适时的“病重得”说不出话来,“和不能对,稽首而已。”③ 
 
  当然,作为自保的手段,这种方式高过“养敌”,因为它不会绘国家带来明显的损害。但如换个角度,能臣良将不能尽展其才,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和遗憾。 
 
  四、养敌自保的危害与启迪 
 
  虽然养敌自保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它的危害却是明显的。一是于国不利。能臣良将不敢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而去保存敌人,而保存敌人的后果,却常常是使得国家实力不断的持续的被削弱,最终到亡国的境地。二是于己不利。综合来说,养敌自保,虽然保得了一时,但未必能长久,而且,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与历史上,都会留下污迹。 
 
  从更大范围来讲,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皇权与权势欲。对于帝王来说,他们为了确保自己的皇权统治,常常是无所不用其极,直系血亲都可以出卖和屠戮,更何况功臣?而作为人臣来说,难免要有“老子打天下、老子也要坐天下”的权势思想,既然天下是在马上辛苦打下来的,胜利了,飞扬跋扈一些又有什么了不起?从而不知检点,乃至胡作非为。当这种权势欲与皇权发生冲突时,屠杀功臣的悲剧也便难免了。而功臣为了自保,不惜养敌自重,又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统治。整个一部封建史,都是在这种无奈与怪圈之中向前延续。 
 
  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和谐建设的今天,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养敌自保带给我们今天的启迪。 
 
  毫无疑义,在君臣这一对矛盾之中,君为主,臣为辅,正是由于有了君王的兔死狗烹,才有了臣属的养敌自保。对于今天的上下级关系来说,掌握主动权的也是在上级一方。为什么有的部门风气正、氛围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很高;而有的单位却是人人心存怨气,人不能尽其才,事不能得圆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主要原因就在于领导者的行事风格与导向。虽然制度建设是重要的,但制度是需要人来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规范的人来规范的执行,也必将成为空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领导者一定不能忽视自己对单位风气的引领作用。要努力行正气、做正事、公开、公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时,作为下属,也要有宏大的胸怀,要坚信金子不会永远被埋没,扎实工作、尽职尽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屑小之道或能得势于一时,必不能得势于长久。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的奉献,总有属于自己的光辉。 
 
  《论语·学而第一》篇有言:“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在一切的规范与制度中,能促进和谐是最可贵的。同样,在上下级关系中,能达到和谐,人尽其才,心情舒畅也是最难得的。让我们从古人的经验与教训中吸取智慧,为创造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软环境而共同努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