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种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累及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病症疾病,常用的诊断指标有HBV-DNA与血清标志物(乙肝二对半)。为探讨乙肝患者体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选择258例乙肝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其血清HBV-DNA的含量,旨在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4月经我院确诊的258例乙肝患者,男165例,女93例,年龄区间18-65岁,平均年龄45.2±9.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抽取空腹静脉务2ml,分离血清后冷冻保存待测。根据HBV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的不同,分为HBsAg+/HBeAg+/抗-HBc+、HBsAg+/抗-HBe+/抗-HBc+、HBsAg+/HBc+、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抗-HBe+/抗-HBc+、抗-HBs+7组。 1.2方法 HBV血清标志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选择上海科华生物公司生产的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操作;HBV-DNA检测选用美国ABI公司生产的7300型PCR仪,选用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公司生产的试剂(批号:2003010),检测严格按照PCR仪和试剂说明操作,阳性结果>1*103拷贝/ml。 1.3数据处理计量结果用HBV-DNA对数表示,计量数量用(x±s)表示,行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HBV-DNA水平比较:不同感染模式下,HBV-DNA含量表现是不一样的,HBsAg+/HBeAg+、HBsAg+/HBeAg+/抗-HBc+平均值较高,都在7拷贝数/ml以上,其次为HBsAg+/HBc+、HBsAg+/抗-HBe+/抗-HBc+二种感染模式,平均值在4.5拷贝数/ml左右,最少为抗-HBs+/抗HBe+/抗-HBc+、抗-HBe+/抗-HBc+、抗-HBs+三种模式,平均值在4拷贝数/ml以上;HBV-DNA阳性率比较:HBsAg+感染模式上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HBsAg-感染模式组(P<0.05)。 3讨论 乙肝血清标志物反应出机体免疫状态以及病毒结构蛋白成分,难以准确表述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数,可以定量测量乙肝病毒核酸含量[2],同时PCR管理力度的加强以及严格的准入制度,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可靠。拉米夫定的应用,诱发了乙肝病毒变异株的产生[3],导致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越来越复杂。因此准确地检测出乙肝病毒感染的HBV-DNA含量,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判定以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组资料中,16例HBsAg+/HBeAg+组HBeAg阳性患者,HBV-DNA检测均呈阳性,HBV-DNA对数值7.85±2.12拷贝数/ml;HBsAg+/HBeAg+/抗-HBc+组HBV-DNA阳性检出率95.45%(84/88),HBV-DNA对数值为7.08±2.65拷贝数/ml,与武坚锐、祁春茹[4](2012)报道的97.1%基本一致,显示出HBeAg阳性与HBV-DNA检出率的一致性,证实了HBeAg阳性可以作为反应病毒复制的指标。4例没有检出HBV-DNA,可能与病毒未释放到血清中有关;二组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特征(P<0.05),表明病毒感染开始模式为HBsAg+、HBeAg+、抗-HBc+[5]。 27例HBsAg+/HBc+感染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62.96%,HBV-DNA对数值为4.68±1.52拷贝数/ml;85例HBsAg+/抗-HBe+/抗-HBc+感染模式中阳性检出率为52.94%,HBV-DNA对数值为4.42±2.14拷贝数/ml。表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存在病毒变异、免疫耐受等现象,说明抗-HBc的出现只能证实HBV复制水平的降低,而不能代表HBV复制的停止[6]。 11例抗-HBs+/抗HBe+/抗-HBc+、8例抗-HBe+/抗-HBc+、23例抗-HBs+不同感染模式阳性检出率与HBV-DNA对数值检测表明,不同的血清标志模式均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也就是说只要有HBV-DNA+,就有诱发HBV感染的可能,同时也说明,DNA既可能存在于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于肝细胞中,仅仅通过血清标志物的检测作为诊断、治疗HBV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同时定量测量HBV-DNA。 综上所述,乙肝病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与血清标志物呈现一定的状态关系,可以用作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的指标。在乙肝患者的早期诊断、判别、治疗过程特别是疗效观察中,仅仅凭血清标志物并不能准确判断HBV复制程度以及传染性强度,需要同时进行HBV-DNA检测,定量检测HBV-DNA对于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朱映华,郑煜煜,李异等.拉米夫定险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1:11(8):53-53 [3]武坚锐,祁春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含量关系的研究[J].临床医学实践,2012,21(3):211-212 [4]刘宏景,李沛,刘宝根等.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4,8(5):535-536 [5]马健平,余晖.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联合病毒DNA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J].中华医护杂志,2006,3(1):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