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引起患者不适,而且影响切口愈合,延长进食时间,不利于患者康复。严重的腹胀使患者膈肌上抬、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下腔静脉血流受阻,甚至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1]。因此,如何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尽早恢复,预防和治疗术后腹胀,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质量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2]。目前处理术后腹胀的方法较多,如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胃肠减压、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中药灌肠、穴位治疗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腹胀综述如下。 1术后腹胀的原因 术后腹胀与多种因素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刺激、疼痛、麻醉药物的应用等诸多因素抑制胃肠道运动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术后胃肠动力障碍是由于手术后气血亏虚,脾胃受损,加上精神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腑气不通、气机阻滞、升降功能紊乱而引起,属中医"积聚"范畴。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胃、小肠、大肠皆属腑,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浊阴不降,气机逆乱,气机壅塞,升降失常。黄朝[3]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分为4型:①脾失健运,痰湿内盛型:治宜健脾助运,清化痰湿。②肝气郁结,升降失常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健脾。③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④脾阳不振,正气亏虚型:治宜健脾益气,温中补虚。 2穴位选择 2.1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经云:"合治内府",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调控胃肠动力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何国栋等[4]以家兔作为对象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后家兔血浆胃动素含量增多,胃及近端空肠平滑肌组织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升高,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明显降低,从而促进胃肠蠕动。谭俊华[5]观察发现,腹部术后病人给于电针刺激足三里,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提前10-14h。 2.2天枢天枢亦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之一,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具有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天枢穴具有促进肠蠕动,改善机体免疫等功能。张维[6]研究发现,深刺天枢穴能明显缩短结肠转运时间。杨国成等[7]发现术后采用针刺双侧天枢穴的方法明显减轻术后腹胀,总有效率达90%,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2.3联合取穴在临床应用中常根据辨证采用多穴联合治疗术后腹胀。翟玉馨等[8]联合足三里、中腕、三阴交,采用按压法观察发现,患者于术后第2、4、6h开始辅以穴位按压治疗,每穴按压10min,其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肖爱华等[9]研究发现电刺激足三里、内关穴,使腹部手术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提前12h。侯四方[10]研究发现,腹部手术后交替按摩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合谷穴,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分别提前8h,15h。穆静等[11]采用体针结合耳针治疗术后腹胀,体针取内关、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耳针取交感、神门、皮质下、胃、脾、大肠、小肠之下合穴,选取其中4-5穴交替使用,总有效率达94.2%。此外,根据不同辨证尚有多种配穴方法[12]。 3穴位注射药物选择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现代医药的药物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独特疗法。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即可,穴位注射治疗发挥了药物与穴位治疗的协同作用[13]。根据选穴部位、针刺角度、针刺深浅、药物性质不同,穴位注射药物剂量差异较大,如耳穴每穴注射0.1ml,肢体部每穴0.5-2.0ml不等。穴位注射小剂量用药取得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和肌肉注射治疗[14],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3.1新斯的明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完全拟胆碱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能促进胃收缩和增加胃酸分泌,并促进小肠、大肠,尤其是结肠的蠕动,从而防止肠道弛缓、促进肠内容物向下推进。葛梅[15]取双侧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治疗肛肠病术后腹胀,以10min内肛门排气、腹胀消失为治愈标准,结果发现痊愈率80.8%(42/52),总有效率94.3%,其疗效优于松节油腹部湿敷。李红晓等[13]采用双侧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术后腹胀总有效率94%。尹利华等[16]研究发现,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胀患者接受足三里注射治疗,用药后排气/排便平均时间为43min,注射60min后腹内压由19.62cmH2O下降到15.27cmH2O,肠鸣音由0.85次/min增加到6.12次/min(p<0.01),有效缓解术后腹胀。 3.2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或抗神经炎素,由嘧啶环和噻唑环结合而成的一种B族维生素,能促进胃肠蠕动。许灌成[17]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B12的方法治疗术后腹胀,结果发现,处于抑制状态的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增强,患者肛门排气、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提前40h。杨玉英等[18]采用双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防治妇科术后腹胀取得良好效果,98例病人中2d内肛门排气者73例,3d肛门排气者25里,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冯伟嫦等[19]比较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与肌肉注射维生素B1对大肠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注射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29.6±3.2hvs48.1±5.3h)。 3.3胃复安为多巴胺2(D2)受体拮抗剂,同时还具有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效应,对5-HT3受体有轻微抑制作用。对于胃肠道的作用主要在上消化道,促进胃及上部肠段的运动;提高静息状态胃肠道括约肌的张力,加强胃蠕动,促进胃的排空,促进幽门、十二指肠及上部空肠的松弛,但本品对小肠和结肠的传送作用尚不确定。穴位注射胃复安主要应用于临床解决顽固性呃逆[20],化疗后呕吐[21]等问题,用于防治腹部术后腹胀的研究报道较少。胡玉瑛等[22]对腹部术后病人手术当天开始双侧足三里注射胃复安10mg,每日两次,连续3d,结果发现,穴位注射组术后18-70h(平均46h)出现肛门排气,肠功能恢复,而对照组肛门排气,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4-96h(平均78h)。4小结 目前,众多临床研究表明,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腹胀安全、有效、经济,操作简便,适宜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是,关于穴位注射的基础研究较少,例如穴位注射是否促进胃肠动力激素的释放及其机制等也许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殿彩,陈剑秋.腹腔室隔综合征[J].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150-1152 [2]刘延英,张玉华,李华君,等.指针护理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2 [3]黄朝.辨证治疗240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40 [4]何国栋,牛伟新,刘寒,等.针刺足三里调控胃肠动力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48-751 [5]谭俊华.电针足三里对腹部术后肛门排气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8,17(8):630 [6]张维.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慢转运性便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医杂志,2006,47(2):105-107 [7]杨国成,宋锡民,于青.针刺双侧天枢穴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4):363-363 [8]翟玉馨,付秀花,李长芝.按压穴位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1,7(4)303-304 [9]肖爱华,吕小芳.电刺激穴位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33-734 [10]侯四方.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患者肠蠕动恢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6)25-27 [11]穆静,李兰者.体针结合耳针治疗术后腹胀86例[J].陕西中医,2009,30(5):599 [12]黄华勇.腹部手术后腹胀预防和解除方法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6):3266-3268 [13]李红晓,张庆,李强,等.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46-47 [14]庞国军,张挺,汤佩飞.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2):717-718 [15]葛梅.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腹胀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6):1563 [16]尹利华,王颖,韦中余,等.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腹胀患者腹内压得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9):2156-2158 [17]许灌成.中药内服穴位注射防治腹部手术后腹胀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33 [18]杨玉英,石庭伟.穴位注射维生素B1防治妇科术后腹胀98例报道[J].甘肃中医,2005,18(1):32 [19]冯伟嫦,肖彩琼,黄中英.维生素B1穴位注射对大肠癌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7,5(11):32-33 [20]刘宏,于奇,韩继彪,等.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心胸外科术后顽固性呃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2):139 [21]阎轶鹏,贺立山,李志英,等.胃复安穴位注射在化疗止吐中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刊,2005,2(12):6-7 [22]胡玉瑛,郑继萍.穴位注射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34例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4):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