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性急性肺水肿是常见并最严重的高原反应之一,多发于海拔3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带。多见于初次进入或重返高原者,起病急,患者症状主要有有头痛头晕、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视诊面部发绀或呈土灰色。听诊肺部闻及大、中型湿啰音等[1-2]。本研究通过高原环境模拟,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高原急性肺水肿高危人群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00名受试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0人,B组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对两组进行高原环境模拟实验。其中男200人,女200人,平均年龄为(39±5.2)岁,健康状况无明显差异。A组研究海拔高度与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关系;B组针对不同差异个体高原急性肺水肿易感性进行展开研究。 1.2方法 将40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分别对海拔3600米、3900米、4500米的高原环境进行环境模拟实验,采用低压氧舱控制氧气成分、浓度和环境温度及光线辐射的制定;B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给予干预,使其分别处于疲劳、饥饿的暴露条件下,降低其免疫力,其中30人在模拟实验前已合并呼吸道感染。对照组研究对象则身体状况良好。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检测受试者的生命体征及其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和肺部X线表现,对其进行肺动脉压、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心电图监测。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海拔高度与高原急性肺水肿患病关系检测 A组实验分别对海拔3600米、3900米、4500米的高原环境进行环境模拟实验,采用低压氧舱控制氧气成分、浓度和环境温度。其中海拔3600米环境下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人数为3人(1.5%);3900米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人数为7人(3.5%);4500米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人数为19人(9.5%)。 2.2不同差异个体高原急性肺水肿易感性比较 B组实验分别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人。设置海拔4000米进行环境模拟。实验组予干预,诱导其分别处于疲劳、饥饿的暴露条件下,其中30人在模拟实验前已合并呼吸道感染。使其在免疫力低下的状况参与受试。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者29人(29.0%),其中主要暴露因素为饥饿者5人(5.0%),疲劳者2人(2.0%),合并呼吸道感染者22人(22.0%);对照组受试者在机体状况良好下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者6人(6.0%)。实验组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原由于其具有高海拔、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日照辐射较大独特地势特点,许多初次进入高原或从平原回到高原的人极易发生高原反应。高原急性肺水肿临床症状除有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外,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开始为干咳或咳少量痰,后转为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3-4]。患者呼吸急促,严重时高达30~40次。病人心悸、头痛头晕、胸闷、面部发绀、听诊闻及两肺满布湿罗音。急性期平均肺动脉压为41.25mmHg。高原急性肺水肿多发于海拔3000米以的地区,其患病率1.5%;机体处于海拔3900米时患病率为3.5%;当机体处于海拔4500米时,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为9.5%,越呈指数趋势增加。当身体状况不佳(疲劳、饥饿、免疫力低下、上呼吸道感染)的受试者处于高原环境时,急性肺水肿的患病率(29.0%)明显高于身体状况良好的受试者(6.0%),具有明显差异(P<0.05);综合结果观察,患高原急性肺水肿的男性患者44人(68.8%),明显高于女性患者20人(31.2%)(P<0.05)。另外,由于高原急性肺水肿由多发因素引起,起病原因复杂,遗传和心理因素也可能是诱发的原因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综上所述,海拔高度是发生高原急性肺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机体处于疲劳、饥饿、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或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性别均为诱发高原急性肺水肿的重要因素[5]。 参考文献: [1]杨清萍,张利岩,尹利华,等.高原急性肺水肿一例紧急救护[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9):889. [2]张红梅.高原急性肺水肿22例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9,18(1):71-72. [3]练杰贞,和学义.高原急性肺水肿的急救措施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155,156. [4]童艳莉.68例高原急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143. [5]措毛.高原肺水肿患者的救治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6(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