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也相继增多,经人群调查,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达57%,8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达65.6%。发病率高,控制率低,并发症重,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长期合理地药物治疗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式,但许多老年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差,是高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对社区管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建立健康档案且被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龄65~79岁,平均71.4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中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1],年龄>60岁的患者,于安静休息20min后,采取坐位或平卧位,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右臂肱动脉血压。每位患者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若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程2~34岁,平均19.42年,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38例,中度高血压患者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9例。将96例患者按双盲、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为48例,两组成员的年龄、性别、基础血压、文化水平等无显著差异,见表1,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都根据其病情的实际情况,选用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用药的原则为:重视靶器官心、脑、肾的保护;提倡单一药物治疗,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提倡个体化,治疗因人而异;缓慢降压,严密观察疗效和副反应。常用药物有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利尿剂等。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而观察组采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及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3综合护理干预
1.3.1护理评估,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计划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细致的查体及查阅各类病史资料,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有无烟酒嗜好、饮食习惯及有无其它基础疾病和服药情况。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血压的高低及变化幅度、有无靶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等。全面掌握患者的主客观病史资料,做出正确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
1.3.2加强健康教育指定对本社区人口基本情况、疾病以及危险因素了解且专业知识过硬的护理人员,采用面对面咨询、多媒体教学及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的中老年居民进行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健康教育。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高血压的基本知识,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健康的危害,教会人们正确地监测血压及病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让其明白终身治疗的重要性,讲解长期用药的重要性,不能擅自停药、改药或增减药物剂量,应严格遵医嘱用药。指导病人调节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限制钠盐及脂肪摄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以减少对靶器官的进一步损害[2]。
1.3.3心理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往往患病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较明显,并发症多且明显,需要长时间的服药治疗,给病人带来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常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烦躁及抑郁等不良心理;而长期的抑郁会精神创伤,又会加重血压的升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关心患者,耐心主动地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技术,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鼓励病人说出心理的感受,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3]。
1.3.4用药护理告诉患者及家属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副作用,并提供书面资料。必须严格遵医嘱运用降压药物,强调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不可随意增减药物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患者或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以判断疗效,学会观察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1.3.5病情监测,定期随诊定时观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情况及并发症征象。病人如有头晕、眼花、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嘱患者卧床休息,上厕所或外出时需家属陪伴。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视力模糊、意识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观察肢体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间隔和功能障碍情况等。
1.3.6饮食及运动指导减少钠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补充钙和钾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多饮牛奶,减少脂肪摄入。劳逸结合,可选择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锻炼,运动的幅度不应太大,以不出现疲劳感为度,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