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三联疗法在抗幽门螺杆菌(Hp)中的应用效果,使用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浅表胃炎,观察在治疗前后其中医证型的变化情况。并对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结果:在使用三联疗法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数量增加的是脾胃湿热证型患者,而数量减少的是肝胃不和证型患者(P<0.05)。但是,虽然脾胃虚弱证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对确诊之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具有很好的抗Hp效果,并且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了很大改变,大多数还是趋向于湿热型。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幽门螺杆菌
在临床上,导致人类发生慢性胃炎与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就是幽门螺杆(Hp)。到目前为止,全球总共发生Hp感染的几率达到了50.0%,由此可知,发生Hp感染的几率非常高[1]。如果一个患者存在持续的Hp感染,那么他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可能会继续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有可能发生非典型增生,最后发展恶化为胃癌。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中药进行抗Hp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关的报道却非常少。对收治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变化进行研究,以下是详细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6月收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患者各为30例;其中男39例,女51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3.0岁。比较3组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入组的依据有两个,其中西医方面为《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入组的患者必须符合其中关于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而中医方面的参考依据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入组的患者必须符合其中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它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总共分为三个型,包括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2]。入组患者的年龄要求在18~70岁。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70岁;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②患有合并性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出现重度异型增生;③患者患有较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疾病的;④患者在15天之内曾经服用过抗生素或者其它中药者;⑤对药物有过敏者;⑥患有精神疾病者。
方法:给患者使用复方铝酸铋片2片,2次/日,口服,餐后即服。阿莫西林服用0.5g,甲硝唑服用0.04g,2次/日。治疗时间14天。
Hp根除标准:对于HP是否根除我们所采用的参照标准为大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3]。测定方法为在对患者使用三联疗法治疗后,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入组的所有患者进行复查。如果患者入组后治疗时间>4周,且14C-尿素呼气试验显示结果为阴性者则说明Hp已根除。对所有患者治疗后,如果有的患者的14C-尿素呼气试验没有转阴,也要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束后,对所有的实验数据我们都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实验中的资料为计量资料,我们则一般使用(x±s)进行表示,并且使用χ2检验,如果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与治疗前相比,脾胃湿热证型患者有所增加,但是,肝胃不和证型患者减少(P<0.05)。但是,虽然脾胃虚弱证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不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讨论
在中医学上,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则属于"痞满"和"胃脘痛"等疾病的范围[4]。患者虽然出现肝胃不和肝气反胃以及脾胃湿热等症状,但是传统中医学认为引起患者起病的最主要因素为湿热。而在现在的医学,特别是西医学认为持续的Hp感染是患者发生胃炎且经久不愈的最主要原因。有资料统计发现存在持续Hp感染的患者,其中约有60.0%~80.0%的患者有可能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如果患者的感染较严重,则引发的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也会较严重,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在进行过Hp根治的患者与没有进行HP根治的患者相比,前者的临床治愈率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前者的复发几率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