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这种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对35例神经型布氏杆菌患者进行观察,针对神经系统损害加用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发现应用营养神经药物的治疗组在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上较未用营养神经药物的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患者在症状缓解的同时增加了治疗信心,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治疗疗程,因此此种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维生素B12(VitB12)结构复杂,因其分子中含有金属钴和许多酰氨基,故又称钴胺素,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血液系统、代谢及神经系统病变[10]。维生素B12与神经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对神经组织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等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同时它可以进入神经细胞内刺激和参与卵磷脂和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卵磷脂是神经髓鞘的成分,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所以维生素B12具有明显修复损伤神经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功效。
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可以在3方面体现:(1)它容易被神经组织摄取吸收;(2)甲基维生素B12对神经细胞内的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起到促进的作用;(3)对神经元有着再生的作用;(4)促进髓鞘磷脂合成[11-13]。吴春根等[14]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对于改善神经系统损害具有明显疗效,通过对比试验来观察脱髓鞘的动物模型的临床评分、痛阈值和体质量等发现,于硬膜外注射维生素B12对病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甲基维生素B12对神经支配肌肉萎缩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使周围被损伤的神经得以修复。还有研究证实,维生素B12缺乏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如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等,且容易引起外周神经病变[15]。这些研究均说明维生素B12对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本研究也发现在布氏杆菌的神经系统损害的治疗中,其可以明显改善神经系统损害,恢复神经系统功能,与这些研究结果相似。
多西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均有明显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与3OS核糖体亚单位的可逆性结合,抑制布氏杆菌的蛋白合成,从而抑制tRNA和核糖体的结合,目前认为是治疗布氏杆菌病的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其缺点是易产生耐药,同时出现胃肠道反应、过敏以及肝损害等不良反应[16]。本研究证实,多西环素在治疗布氏杆菌病中的效果明显,患者恢复较快,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
本组研究发现,采用规范联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在3~6 d内退热,症状缓解快,而未采用规范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较慢,且易复发,两组在发热和头痛的治疗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乏力、骨关节痛、脑膜刺激征、手足麻木、面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采用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发现患者在其他症状缓解的同时,神经系统症状较对照组恢复较快。本研究显示,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治疗方案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小,临床资料不够完善等缺点,暂不能完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尚需进行大样本、更长疗程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其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郭仓.内科基本功[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50.
[2]徐楠,李娜.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246.
[3]张景燕,陈娟,王蓉,等.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776-778.
[4]史美甫,郭涛,李明.2l世纪精编临床用药必备[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2.
[5]许莉,牛松涛.神经系统布氏杆菌病研究现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10):706-708.
[6]丛琳,曲红岩.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附5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225-228.
[7]王季秋.布鲁氏菌病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25(3):184-186.
[8]尹又,黄流清,李澎,等.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0,17(4):218-219.
[9]白海青,王峥华,李树宁.维生素B12及其衍生物甲钴胺对低血糖导致的视网膜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眼科新进展,2003,23(3):239-241.
[10]周晋,孟然,李国忠,等.亚急性联合变性与维生素B12缺乏和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90-92.
[11]廘寒冰,李晓宾,安晓雷,等.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26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10,41(8):534.
[12]吴春根,何安慰.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治疗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4):21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