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对照组单用多西环素治疗,疗程为6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两组治疗后均好转,在发热和头痛的治疗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乏力、骨关节痛、脑膜刺激征、手足麻木、面瘫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维生素B12; 多西环素; 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疗效观察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关节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过程[1]。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牛羊肉的需求量增加,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布氏杆菌病由牧区向非牧区转移,且呈小范围、点状、分散的形式流行,有向非职业人群扩散的趋势[2]。布氏杆菌可通过直接感染及内毒素作用造成神经系统损伤[3]。针对神经系统损伤,近期研究显示,维生素B12对于神经细胞存在保护作用,能够增加细胞的生长代谢,减少细胞死亡[4]。多西环素是目前治疗布氏杆菌病最有效的药物,且副作用小,适用于任何年龄段。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维生素B12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5例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8~65岁,平均36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9~63岁,平均3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流行病学接触史:患者有密切接触野生动物、家畜、畜产品等病史,或生活在疫区,接触发病动物;(2)有头痛、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损害表现;(3)脑脊液改变早期类似病毒性脑膜炎,后期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4)脑脊液布氏杆菌抗体阳性,从患者血、脊髓或脑脊液中分离出布氏杆菌,或者血清学凝集试验效价>1:160;(5)经过抗布氏杆菌治疗后病情好转;(6)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以外。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维生素B12 1000 μ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每日一次静点,共14 d;多西环素片200 mg,1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片200 mg,2次/d,口服;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给予多西环素片200 mg,1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片200 mg,2次/d,口服;连续治疗6周。两组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均相同,且无用药禁忌证。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血液布氏杆菌培养2次为阴性;(2)显效:体温恢复正常,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3)好转: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体力和劳动能力有所恢复;(4)无效: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治疗后虽有短时期改善,但易复发。总有效=治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情况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好转,两组在发热和头痛的治疗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乏力、骨关节痛、脑膜刺激征、手足麻木、面瘫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出现2例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和皮疹,3例食欲减退;对照组出现2例纳差、腹胀,2例皮肤瘙痒。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明显好转,并坚持继续治疗。
3 讨论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人群普遍易感,布氏杆菌较少累及神经系统,其神经系统并发症约1.7%~10.0%,成人较儿童更易累及,病死率0~7%[5]。布氏杆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具体机制目前未阐述清楚,可能的机制是通过直接细菌感染及内毒素引发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还有学者认为,布氏杆菌对吞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感染可能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种机制[6]。另外一项研究证明,患者体内受感染的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对凋亡抵抗而延长受感染细胞的生存时间,增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机会。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最常见是脑论文格式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多发神经根神经炎、周围神经病、脊髓炎等,国外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颅内静脉血栓等报道[7-9]。布氏杆菌很难根治且易复发,故治疗上强调抗生素联合应用、长疗程或多疗程治疗,以细胞穿透力强的利福平和四环素类为基础用药,可联合氨基糖苷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治疗,目前国内外多以多西环素和利福平为基础,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