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通过几年来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的指导与监管,特别是2012年4月输血科独立后,本院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临床用血全过程重点环节控制标准和双层监管模式的具体运用,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6-2012年本院未出现1例输血差错事故。2012年与2011年比较,临床用血的增长率低于住院人次和手术台次的增长率,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在逐步提高,见表1。分析2012年4-12月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385份终末病例),2012年4月开始检查时,9月、10月国庆节大假前后,医护人员在思想上有所松懈,输血管理有所放松,导致输血记录的合格率未达到医院的管理目标(≥95%),其余月份均在医院的质量控制管理目标内,见表2。
3 讨论
关于输血安全问题,往往都认为是输血科的事情,只要输血科发出血液是安全的,输血就是安全的,而忽略了临床科室在输血合理性评估、输血操作、输血过程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环节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对临床用血尚无统一、较为成熟的监督管理标准,加上输血法律法规在各级医疗机构中贯彻不尽相同或存在制约、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对临床输血的监管一直是个薄弱环节。2012年8月1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医务科、输血科共同负责临床用血日常管理工作[3]。明确输血科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领血、发血、储存血液的“血库”,要求成为一个专业性强、参与医院血液管理、输血技术实施及血液治疗为一体的技术管理职能部门[4]。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是同级科室,对临床科室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管理等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作为协调层,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支持输血科管理工作的开展。
本院在过去的几年里,运用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监管标准,通过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协调,由输血科具体执行监管,采取内部审核、外部评判结果分析等手段,发挥标准的功能作用。为临床用血全过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标准,使工作有章可循;加强临床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知识的认识了解水平,转变输血观念;在用血管理委员会协调下,加强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监管的具体执行;同时实行开放式监管(即外部评审),以促进内部监管形成。双向互促效应,确保标准的落实,使监管不因管理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实现功能监管,全院输血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显著。2012年与2011年比较,医院输血总量的增长率为负增长。输血适应证符合率从2011年的97.6%提高到了2012年的99.3%。病历是医生进行治疗过程最真实的反应,其完整性是反映医院工作综合质量的重要指标[5]。2012年4月输血科独立后,本院开展了对输血病历的质量检查,比较2012年4月至12月的输血病历质量检查结果,4月份刚开始检查时和9、10月份国庆大假前后两月,输血记录合格率未达到医院的质量控制目标(≥95%)。据此,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加大了管理力度,狠抓落实,将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纳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大框架中,常态管理,输血病历质量又回到医院的管理目标控制水平,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率、合理用血率、输血记录合格率都达到了医院的质量管理目标,成分血使用率明显高于国家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标准(87.60%)[5-6],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科学用血、规范用血得到了具体的落实,临床用血双层功能监管模式在监督管理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有力保证,全程双层监管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彪,姜晶梅.我国部分地区用血合理性评价系统综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8):622-623.
[2]刘凤华.转变职能加快输血科建设[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5):529-532.
[3]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S].卫生部【2012】第85号.
[4]邓梅英,陈宇,粟明丽,等.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作用[J].医护论坛杂志,2009,6(31):159-160.
[5]周霞,洪梅,孙丽华,等.我院输血病程记录完整性监测持续改进方案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1):45-46.
[6]胡雄燕.加强成分输血管理杜绝不合理成分输血[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157-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