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备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组织浆疫苗,通过口服、注射、浸洗等方式使用组织浆疫苗后,获得了理想的效果,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减低,有的池塘甚至不再发病。
【关键词】组织浆疫苗;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原产于我国黑龙江和俄罗斯乌苏里江,因其在资源保护、食用以及生产鱼籽酱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而备受关注。近年来,由于过渡捕捞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致使施氏鲟种群数量日趋下降。随着施氏鲟南移驯养成功,施氏鲟人工养殖技术和规模发展迅速,全国施氏鲟年产量已超过数万吨(据不完全统计)。然而,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施氏鲟病害问题日趋严重,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种水产病原均可使施氏鲟感染而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湖北、江西、重庆、贵州等地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大面积暴发,该病发病率、死亡率很高,患病鱼体表充血、腹部肿胀,剖检后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肠道充血或失血,北大核心期刊肝脏有出血点,脾脏发生实质性出血病变,其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该菌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水体环境恶化、水温升高或者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下降时,嗜水气单胞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机体感染,该菌有许多毒力很强的因子,如气溶素、溶血素、胞外蛋白酶、S层蛋白等,可以引起鱼类出现败血症等症状。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份,并且以幼龄鱼为主要感染对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夏季,由于温度高,水体中容易富集养分造成水体污染,而且高温还会使鱼体抵抗力下降,尤其在当前人工化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养殖水体循环缓慢,这些都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提供了增殖和感染的条件。
目前,对于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出血性败血症的主要防治方法是集中与应用抗生素。随着人们对抗生素等药物使用安全性的日益重视,人们的认识从过去的“靶动物安全”到“人类食品安全”乃至“环境安全”,为此开展对水产品药物残留隐患的抗病技术研究已显得尤为重要,急需水产疫苗的开发应用。采取免疫方法对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的预防控制是十分有效的,因此,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鱼类组织浆疫苗的应用研究是一项制备技术简单、成本便宜、效果显著、操作方便、容易推广、不污染环境、深受群众欢迎的实用性防病方法,免疫防病法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大减少了抗菌素等化学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为害,节约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更有利于水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健康。
1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鱼类免疫相关资料,掌握组织浆疫苗制备技术,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2)实验法:采用组织浆疫苗对不同的鱼病进行防控疗效实验。
(3)对比法:免疫组织浆疫苗不同的使用方法对各类鱼类疾病疗效对比分析。
(4)分析法: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水环境理化因素的影响。
2 实验方案
(1)鱼病收集、保存,为制备组织浆疫苗做准备。收集大量的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病鱼标本,保存备用。
(2)组织浆疫苗的制备。按不同病原的鱼病,分别制成各自的组织浆疫苗。
(3)病原分离、菌种培养保存。从病鱼体上分离病原,并培养保存。
(4)测定最小抑菌浓度。按药物稀释法进行测定。
(5)组织浆疫苗的使用对比分析。用注射法、浸洗法和口服法进行疫苗接种,健康鱼体试验。
技术关键:①确定合适的注射剂量与部位;②掌握高渗浸洗的浓度与时间;③确定口服药饵比例
(6)试验组鱼体与对照组鱼体,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对比结果。
(7)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疫苗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技术路线
(1)免疫组织浆疫苗的制备:病鱼组织取样→清洗→研磨→过滤→离心→取上清液→水浴灭活→保存备用。
技术关键:①在恰当的时间获取病鱼的病变组织;②组织浆滤液的制备;③确定水浴灭活的时间与温度。
(2)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的药物稀释法。
(3)免疫组织浆疫苗的使用对比分析:①注射:找出合适的部位与剂量;②口服:确定口服药饵的配比比例;③浸洗:确定浸洗药液的浓度与时间。
4 实验结果
通过对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组织浆疫苗应用的研究,获得了理想的效果,通过口服、注射、浸洗等方式使用组织浆疫苗后,施氏鲟出血性败血症发病率明显减低,甚至有的池塘不发病。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为鱼类的疑难杂症的预防与治疗进行了探索,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