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文电影片名汉译是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转换过程。电影片名本身旨在传递影片的主题,因此译者应该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使译文符合受众的语言文化习惯。图式理论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可以使译者根据本位文化有效实现文化移植。本文通过结合相关实例,分析文化图式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总结归纳出三种相应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并论证文化图式理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文化图式;电影片名;翻译模式 电影产生于19世纪末期,它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电影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目前,我国每年进出口电影数量逐年上升,所以电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电影片名就好比一双“慧眼”,可以洞穿电影内容浓缩的精华,正如严复先生所言“一名之立,寻月踯躅”。然而,在学术领域内,对电影翻译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文学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翻译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及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会导致影片译名与原名的偏差,即把蕴涵英语国家文化的电影片名译为汉语片名必然要考虑文化的调整与适应;也就是说英文电影被引进中国市场后,其影片名称的翻译也应融入中国文化。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视角,主要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模式。 一、文化图式理论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了认知图式的概念,他认为概念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记忆中,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由此构成了反映现实中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认知结构图式。之后,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勒特(Bartlett)将“图式”定义为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人们对新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只有与先验图式连接起来,才能进入解码和编码的信息处理过程。接下来,图式理论的完善则要归功于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尔哈特(Rumelhart),他将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形式存储于长期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认知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人们在认识新事物的时候,都需要从大脑中调取已经存在的图式,实现有效的关联。由此可见,图式是认知的基础。所以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就是文化图式,它受制于文化背景,人可以通过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结构块去理解和感知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涵盖了社会中一切现象,每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因此我们在翻译中会探讨如何将双语文化进行有效转化。当处理文化信息的时候,应首先对源语中的文化图式给予充分理解,然后激活大脑意识里潜在的目标语相关文化图式,从而转化为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所以,将文化图式应用于翻译领域是因为翻译本身是一种语码转换活动,即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因此翻译也是“文化移植”过程。陈宏薇教授把翻译定义为跨语言、跨社会的特殊文化活动。 二、文化图式与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它本身不仅凝聚了影片的主题或内容,而且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观影欲望,自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译者应该立足本国观众,使用本族语言中为本国观众容易接受的最贴近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片名。正如著名译制导演兼演员乔榛所说:“一些电影的原名和译名相差甚远,即使是为考虑国情而改译,也应尽量找准一个市场和艺术的汇合点。”因此电影片名翻译要做到源语与目的语风格一致。从这一点看来,影视片名翻译与文本翻译一样,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的反应都是衡量译本成功的重要因素。观众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从而实现一种中西文化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文化图式具有双重属性,即民族性和差异性。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存在,因为不同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因素;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图式。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双语文化如何转化调整也同样取决于双语文化图式如何有效地转换融合。 三、电影片名的文化图式翻译模式 电影片名翻译混乱,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及翻译策略,译者往往采取字对字的直译方法或是一味考虑商业利益“乱译”。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特别是当片名涉及文化因素的时候,更是无法可依。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相关实例总结归纳电影片名翻译的三种文化图式翻译模式,从而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文化图式对等移植模式 针对电影片名翻译,文化图式对等移植模式指的是根据英语影视片名,参照影片内容,将汉语文化中相对应的文化图式引入译文,实现源语与译语功能对等,使读者反应相当,能够容易接受。 例1:OfMiceandMen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约翰·史坦贝克的同名小说《人鼠之间》,电影本身讽刺社会对弱者的歧视,反而不如主人公雷尼对老鼠的疼惜,暗指农民的一切抵抗努力都是徒劳。影片名称没有照搬字面意思直译过来,而是采用同样反映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文化图式词组“芸芸众生”,体现了中国佛学文化中的“芸芸众生之苦”的文化图式联想。
例2:TheRedShoes,这部影片是从安徒生《红舞鞋》童话引申出来的。描写一个芭蕾舞女演员和一个青年作曲家的爱情悲剧。从头到尾贯穿一双红舞鞋,长达16分钟的芭蕾舞场面非常成功。它讲述了一名芭蕾舞女演员的痛苦抉择,她必须挣扎在一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炫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片名译作“红菱艳”,可谓妙译。这里译者将舞鞋比喻成红菱,而红菱本身形状酷似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虽然看似小巧可人,但却是女子饱含心酸血泪的成长的象征。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图式的译名会让中国观众真切地体会到一个穿着红菱般舞鞋的芭蕾舞女演员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