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中华武术套路审美特征研究(2)

时间:2014-03-10 16:52 点击:
(三)全球化特点 全球化在当代不仅是经济现象,它已由经济政治,波及到文化领域,审美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审美的全球化不仅是对外来的吸收或自身的对外的传播这种互动,更体现在不论浅层的物质层面或是观念、意识

  (三)全球化特点

  全球化在当代不仅是经济现象,它已由经济政治,波及到文化领域,审美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审美的全球化不仅是对外来的吸收或自身的对外的传播这种互动,更体现在不论浅层的物质层面或是观念、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都在与“国际接轨”,即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和规则来操作文化事物。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让武术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李小龙电影风靡全球,到香港武侠片成为电影历程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党与国家十分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武术成为首当其冲的交流途径之一。比如,2013年7月16日北京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大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200多支代表队3000余名运动员,对于国际武术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武术与西方体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体育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方式,追求刺激性与竞技性。而中国武术则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保留较多的原始丰富性和适应性。虽然具有不同,但这恰恰是武术走向世界的优势。文化全球化并不代表舍弃自身的民族性,反而全球化必须建立在民族性的基础上,世界文化之林才会博彩纷呈。武术推向全球,不应该单一的推行武术竞技化或者娱乐化,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失去武术文化内核,失去武术的技击特征,扭曲武术特有的功能结构,而这恰好是武术的魅力。[2]

  提到武术全球化,就不得不提及当前武术推广战略仍是以竞技化为手段、切磋武艺为主要宣传手段,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我国武术高手与某某运动冠军比试的新闻。虽然目前竞技化武术的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武术更多呈现出大众武术全球化的特点,武术这一神秘的东方运动已经伴随着文化融合走出国门,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人民大众提供一种新型的健身方式,其独特的运动形式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审美需求与健身目标,传统武术的普及不仅弘扬了我国正统、和谐的文化,同时又扩大了我国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因此我国必须大力推行武术健身,帮助传统武术走向全球化。

  (四)商品化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普及,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力,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与发掘。在此背景下,武术商品化应运而生。在市场链条的运作中,武术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市场需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武术的经济价值就是指以武术为载体或者平台而产生的经济行为。”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是20世纪80年代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和体验经济的到来,诸如武术游戏、动漫、影视、表演、竞赛、培训、旅游等以武术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在未来必将日益兴旺。[3]

  利用武术创造经济价值从而使武术商品化的事例越来越多。比如,河南省在文化打造方面,就将“功夫经济”作为招牌进行推广,提起功夫,人们就会想到河南少林寺,想到河南少林寺的武术。“天下功夫出少林”,河南也成为世界瞩目的武林圣地,具有十分可观的武术旅游价值。不仅是第三服务产业,比如影视产业中,武术也成为文化商品被打上经济的标签,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比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淋漓尽致的打斗,唯美的功夫,玄妙的轻功等都让外国人惊叹。再比如内地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功夫熊猫》,该片以中国功夫为主线,处处充满了中国传统元素。为了使商业化价值达到最大,该片采用了好莱坞夸张搞笑的喜剧风格,使中国武术与美国价值观达到完美融合,证明了本土文化资本与全球商品化之间可以对接,为中国武术的未来的商品化发展提供了参考意义。

  三、中华武术套路审美的民族性

  (一)“意境”的创造与体悟是中国古典审美及现代武术审美追求的精髓

  艺术来源于现实。世界上各个地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与艺术家,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其客观的空间、自然、地域等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孕育的文化艺术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由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历程各不相同,加上各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色和差异化的审美意趣,因此在文艺创造方面积累了个性化的实践经验,导致了东西方具有截然相反的文艺传统理论。一般来说,西方偏向于塑造艺术典型,重在事实重现,因此西方相应的发展了艺术典型的文艺理论。而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并不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客观表达,而在于审美意趣的抒发与宣泄,因此相应的发展了表现艺术。表现艺术繁荣的原因在于其侧重于意境的表达,而我国文学艺术与艺术家群体性格都具侧重于艺术意境的创造与革新。我国古典文艺学说源远流长,对于艺术意境与现实客观的融合发展的探讨及研究有着较高成就。意境说就是我们中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成果。

  从古至今,艺术理论都是艺术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意境说也不例外。早在先秦的《诗经》中,富有意境的诗歌就比比皆是,作为文艺集大成者,《诗经》的出现代表了意境理论的逐渐生成。随后,在《易经》中开始出现了“象”的范畴:“立象已尽意”,意思是说,借助形象可以表述概念所无法表达和说清的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境界说迅速发展。到了明清之际,境界说得到了长足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理论指导学说在文艺批评领域被学者广泛使用,在广泛的社会化基础上,不少理论家阐述了许多关于境界说的精到见解。比如,王夫之以情景关系为纲,对境界的审美特征进行了阐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到了近代,王国维集古今理论之大成,运用东西方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艺术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明确的将“境界”定位中国诗学的最高美学范畴,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境界,本也。”他还提出境界创造的两种方法:“造境”与“写境”,并将境界理论推广到诗歌以外的文艺体裁,他的论述标志着我国传统境界理论的完成。意境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精华学说,含义精深并至今仍备受推崇。由此可见,武术从意境说中汲取营养、发展自身是极为重要有益的。

  齐白石先生说:“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指艺术家需要通过再次创造,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审视距离,才能产生意境美。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武术美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疾徐。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审美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4]武术套路是表现攻防技击的竞技体育,富有艺术美感。武术套路运动美,是一种距离的美。[5]当代武术是将真打实斗的动作形态与创作主体的情义结合在一起,动作形象又在创作主体的情谊中孕育而成的武术套路审美意象化。

  意境属于内化形式,若想要申发到艺术形式的外化中,都需要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及艺术独有的表现手段,武术也不例外。当代武术所依托的物质材料,是经过编排的武术套路,其表现手段是武术运动的美的过程,通过二者结合从而产生意境美。当代武术研究意境创造,不仅是为了宣泄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过程,还为了把演练者引入到更高层次的意象空间,进而帮助演练者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趣。

  (二)对技击意境美的追求是维系武术时代性发展及传统性继承的重要纽带

  武术起源于狩猎与战争,在打杀中提炼了技击技术。这种技击技术在传统美学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下,形成了武术套路的审美性。武术审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精髓是对意境的追求。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一个关键所在,那就是意境。这种独特的审美倾向性体现在我们传统艺术的各个方面,作为艺术性很强的武术,也包括在其中。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技击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武术审美的特殊性则表现在对技击意境美的追求中,这是武术审美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

  竞技武术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技击艺术化是一种趋势,艺术是审美意识物化的集中表现,它能强烈的引起人们的美感,作为审美对象而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并为客观存在的美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美,帮助人们更好的创造和欣赏美。[6]武术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武术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历代武术家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无形或者有意接收了中国文化,将其运用到技法训练与武术套路的实践中,从而更好地达到文武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技击性是武术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技击代表了武术中的攻击术,是武术“战争起源”学说中最强有力的证据,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武术的技击性决定了武术套路与刚柔并济的意境美。虽然,随着武术体育属性的增强,武术的技击性有着一定的淡化,但是仍然作为武术的基本特点长期存在。同时,中国武术具有传统性特征,比如武术技法蕴含着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养生学说、五行学说等,这些都建立在武术技击性的基础上。简而言之,就是武术的技击性与传统意境美是无法分割的。武术的技击性不仅局限于竞技性,它的更大价值是作为一种传统意境美学,使历史进程中的古代武术得以生存与发展,也使当代武术迸发出新的活力。

  技击的意境美是武术审美的精髓,它是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技击的美不一定要用技击原形动作来表现它,技击的意境美更是如此,不论竞技武术套路在高、难、美、新艺术化过程中如何演变,对技击意境美的追求是其审美上区别其他同类项目的独特性所在,更是维系武术套路传统性继承和竞技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