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动机与孤独感关系

时间:2014-01-09 11:47 点击:
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微博,已成为当下互联网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之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性格、情感和学习生活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大学19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孤独感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动机的关系进行初探,以更好了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微博(Micro-blogging)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获取、分享、传播以及互动的平台,其发展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由EvanWiliams等人于2006年创建的由参与者自行组织内容的网站[1]。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随后其他门户网站搜狐、网易、腾讯也先后推出微博服务,用户数量以每周50%的速度增加。据CNNIC2012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比例达到48.7%;另据统计,我国微博用户量约为3.27亿,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已达到88.81%。
  微博作为互联网新兴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大学生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潜在的问题,从心理学来看,互联网对用户的认知过程、社会性、情绪和性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互联网用户幸福感(well-being)的研究,而孤独感作为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的重要指示器,是研究的焦点之一[2]。Weiss(1973)和Peplau、Perlman(1979)等人都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或体验[3]。
  Kraut、Patterson等人(1998)较早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互联网与社会参与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发现就是过度使用互联网与使用者的孤独感体验相关。孤独感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属于社会心理与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的关系研究内容,研究中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假设:一种认为对互联网的使用会引起孤独感。斯坦福社会定量研究机构对4113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每周使用互联网超过5个小时的被试中,25%的人承认上网缩减了他们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4]。刘加艳对浙江某大学的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上网时间和UCLA得分呈显著相关(r=0.177,P<0.05),即网络使用卷入度越高,孤独感越强。另一种假设则认为孤独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Y.Amichai-Hamburger等人认为孤独的人倾向于使用网络结交朋友并寻求情感支持,在他们感到孤独、沮丧或焦虑时他们会选择上网。刘连龙等人认为,大学生的孤独感可以预测其网络成瘾程度,且孤独特质是形成大学生网瘾的根源。当然也有研究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如田丽、贾哲敏对3058份网民样本调查发现,一方面我国网民中孤独感越强,对网络依赖的程度越深,对互联网各项功能的应用程度越深;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弱化网民的孤独感。
  那么,当微博介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后,长期以来对孤独感和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认知是否会随着微博的出现而发生新的改变,目前国内尚缺乏从该角度对微博的研究。从国外对Twitter的研究来看,如GinaMasulloChen(2011)以“usesandgratifications”(“使用与满足”)视角研究使用者的活跃使用Twitter与满足社交需要的关系[5];DavidJohnHughes等人则通过Twitter与Facebook的比较研究,揭露了网络使用者人格与网络社交、信息搜索/交换的相关性以及不同人格特征与使用两类网站的关系[6]。但这些研究都未涉及微博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微博不仅可以让大学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还提供了一个自由抒发情感、与名人近距离接触的平台。但过分沉溺微博可能会使人与现实社会隔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形成强烈的孤独感。因此,本文将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着重考察孤独感与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习惯、微博使用强度、微博使用动机间的关系,以了解大学生的使用微博的规律和动机,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提供理论借鉴。
  二、研究方法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