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自得”一语最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前372~前289)。其原文是“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P189)其意是说,君子要达到高深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以道”),从而获得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只有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知识,才能够掌握牢固、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古往今来,有学者对之进行了释义和解析。如赵岐注:“造,致也。言君子学问之法,欲深致极竟之,以知道意。”朱熹(字元晦,1130~1200)集注:“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李贽(字宏甫,1527~1602)《复京中友朋书》:“有顿入者,有渐入者。渐者虽迂远费力,犹可望以深造。”我们认为,“深造自得”泛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对学习内容在内心不断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加工,以达到精深的境地的学习策略。对“深造自得”这一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命题进行诠释与解析,对当下人们的学习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深造自得”是向内心求索的学习 “深造自得”是学习者自觉向内心求索的学习。在孟子的学习视界中,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外铄”,即从外部世界获取知识或信息;一种是“内求”,即向内心世界去求索、探究、体验。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多闻”、“多见”的“外铄”思想,但他更重视内求在学习中的作用。我们认为,内求才真正体现了他“深造自得”的主张。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P259)。学习是一种内心求得的过程。按照孟子的理解,“自得”之学来源于“深造”,“深造”不是向外部世界去索取,而是向内心世界去探求。为什么要向内心世界探求呢?因为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资质与潜能,只要学习者能够向内“扩而充之”,就能够使这种资质和潜能变成实际的品质和才能,这就是“深造自得”的过程。在孟子看来,外铄虽然也可以获得某些功利性或实用性信息或知识,满足人们眼前某种实际生活的需要,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某些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继承了孔子“多闻”、“多见”、“每事问”等向外获取知识的传统,提出了“博学详说”的主张,要求学习者主动获取信息,积极观察,从而从外部世界广泛地获取知识),但是要提高道德境界,获得人生的感悟,解决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就需要向内心求索的“深造自得”。要主动利用与发挥“思”的作用,向内心深处探索,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弃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圣人之学一定是自得之学,仅仅向外部世界下功夫,而缺少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功夫是不可能获得圣人之学的。北宋二程(程颢,字伯淳,1032~1085;程颐,字正叔,1033~1107)认为,要获得圣人之学,就必须要有向内心世界探索的功夫:“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也,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1528)以饮食消化作比,认为“记诵词章之学”,“习训诂,传记诵”之学是没有“消化”的学问,虽然“博学多识,皆伤食之病也”,只有得之于心之学才是被学习者“消化”的学问。在此基础上,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即使消化,也有两种,一是依赖他人点化,二是自家解化。在他看来,自家解化才是真正的“深造自得”之学。他说:“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传习录》下)王守仁认为,自得不是得之于口目,而是得之于心。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2] 二、“深造自得”是自觉与自悟的学习 梁漱溟(字寿铭,1893~1988)说:“凡自觉之所在即心之所在”[3](P67),“凡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3](P68),“人之所以为人在其心”、“心之所以为心在自觉”、“人惟自觉乃临于一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也。”[3](P71)所以说,有了自觉性就必然有主动性,主动性是自觉性的表现。自得之学也是自觉自悟之学。王守仁认为,自得之学要通过自觉才能获得,“学无难易,在自觉耳。才觉退便是进也,才觉病便是药也。”(《与湛民泽·五》)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认为,深造就是“自悟”。他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四书训义》卷五)在王夫之看来,“善教”只有与“善学”相匹配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样的教学水平,学得好与不好、精与不精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自悟”能力。“学,觉也”(《姜斋文集》卷三)。《说文解字》说:“斅,觉悟也……学,篆文斅省。”班固(字孟坚,32~92)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白虎通义》卷六)朱熹在《孟子·万章上》说:“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以然。”王夫之说:“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觉曰觉。”(《读四书大全说·中庸序》)如《说文·心部》云:“悟,觉也。”《玉篇·心部》说:“悟,心解也。”总之,在王守仁、王夫之看来,深造自得的学习虽然也需要师友的帮助和指导,但最终都是要依赖学习者自觉自悟。 三、“深造自得”是质疑问难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