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的宗教及社会意义
时间:2014-01-04 15:40
点击:
次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围绕着宗教和社会意义的“救赎”展开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现状,并提出了只有通过“救赎”方能达到希望和自由。本文在救赎的宗教意义中分析了两位体现救赎的人物——安迪和监狱长诺顿由于身处一正一邪两种救赎之道,而最终导
一部优秀的影片,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背景音乐,好的演员……《肖申克的救赎》具备了电影所需要的所有一切成功元素,所以这部影片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在影片中,围绕着“救赎”这条线索展开,借用了“肖申克”监狱来暗喻当时美国社会,电影真实反映了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的美国社会制度,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随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由应对内外危机而进行的要求激进革新的愿望被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所取代,在新政和战争期间受到民主党自由主义压制下的美国保守主义力量开始重新走上政治舞台,“麦卡锡主义”是这阶段的思想代表。
救赎的宗教意义
在当时思想意识的环境下,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从影片最初的安迪入狱,监狱长所提及监狱规定:“第一条规定——不可亵渎神,不准滥呼上帝之名……”到“我笃信两件事,一为管训,二为《圣经》”“把信仰寄托神,把贱命交给我”,影片从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宗教的烙印,从入狱就要领到一本《圣经》开始,不论是日常的读书离不开《圣经》,或是在监狱长的办公室的《圣经》名言,抑或是最后安迪逃离肖申克监狱都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救赎”的“宗教意味”愈发凸显。
救赎的宗教意义是什么?“救赎”是指将原本属于自己但已归另一人所有的财产重新买回,希伯来语中有一个类似含义的词是“释放”。在基督教教义中认为:人类始祖使其罪过传至后代,致使整个人类都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和后天犯罪导致人间充满了罪恶,而人类自己解救不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大发慈悲,派其独子耶稣降临世间,拯救人类。耶稣为了赎世人之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血来洗净世人之罪。人们为了赎罪的话就要信仰耶稣。救赎的教义包括:(1)赎金说,把基督之死作为一种赎金付给魔鬼,而将人从魔鬼管辖下赎取释放;(2)胜魔说,强调基督借复活战胜魔鬼,使魔鬼失去对罪人的统治;(3)满足说,基督以无罪之身代人受死,这就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4)道德感化说,基督舍己牺牲,显示上帝的圣爱,作为世人的榜样,感动世人悔罪归向上帝,获得赦罪。
在影片中有两位体现救赎的人物,一位是安迪,一位是监狱长,安迪并不是每日把救赎乃至《圣经》挂在嘴上的人,他只是在时时刻刻在救赎,而监狱长满嘴的《圣经》道德,色厉内荏地对待着每一个进入监狱的罪犯,用《圣经》之名来灌输救赎之意,只是为了要控制每一个犯人,压榨众人的价值,尤为可笑的是,监狱长将黑钱都放在了墙内的保险箱,外面用“主的审判迅速降临”的布遮盖住,此处已经暗示了监狱长的下场。
在安迪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多次的与《圣经》相关的宗教意义上的救赎,第一次是刚刚入狱时候,被水管冲洗之后领到一本《圣经》,这寓意了安迪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然后安迪请瑞德帮忙弄一把石锤,老布夹在《圣经》里拿给了安迪,这为安迪的“救赎”之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安迪与监狱长正式会面即监狱长来到安迪牢房内检查,作者安排了一段双方关于《圣经》内容的对白,当监狱长问安迪:“你最喜欢哪一章节?”安迪回答:“所以你们要儆醒,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何时来。”——马可福音13章35节,这句话表明了安迪此时在肖申克监狱中已经开始保持敏锐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清醒,在“救赎之路”上已经更进一步,而监狱长回答:“我更喜欢,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约翰福音8章12节,足见监狱长的嚣张以及在肖申克监狱以主自居的态度,在此桥段中,作者给两种对于救赎不同态度的人安排了一场对话,用意是阐述同样是对于《圣经》热爱的人,由于身处一正一邪两种救赎之道,而最终导致了结局的不同;当安迪第一次进入到监狱长的房间,第一眼看见了墙上的挂布——“主的审判迅速降临”,这一幕非常重要,从宗教角度交代了监狱长诺顿必将会受到主的惩罚,因为他对于主的态度以及滥用主之名大行黑暗的救赎之道,尤其是影片创作者具有讽刺意味地将这块挂布与挂布后面诺顿的黑钱紧密联系在一起,嘲讽了当时美国社会一大批人借用基督耶稣之名大行敛财之道的卑鄙行径,即使在诺顿枪杀要为安迪洗清不白之冤的庞克之时,仍不忘让庞克以《圣经》之名发誓,不得不说诺顿是一位虔诚的教民,在最后诺顿被抓时仍不忘一瞥墙上的挂布——“主的审判迅速降临”,完成了对诺顿的“审判”,诺顿也最后以自杀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影片创作者再次天才般地设计了一个场面,诺顿打开保险箱,看见了《圣经》,《圣经》上安迪给监狱长留了一段话:“亲爱的监狱长,您说得对,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在此两种不同的救赎之道而最后不同的结局表露无遗。
影片创作者在作品中紧紧扣住宗教意义的“救赎”,通过诺顿和安迪两种对待宗教不同是非观的态度,不同的人物结局,告诉民众,正确对待基督耶稣,正确对待主,正确对待“救赎”才能够达到圆满的结局。
|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