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蒙台梭利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时间:2013-11-13 11:55 点击:
随着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幼儿园教育中的盛行,如何让源自于意大利的教育模式更加适合中国成为一项热点问题。本文重在通过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提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精神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相信儿童在成长中具有敏感期,“在敏感期,儿童学会自己适应和获得,这些获得就像闪亮的光束或供应能量的电池,就是这种感受性,使儿童能以一种特殊的、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时期,所有的事情都是容易的。”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内在的生命力,通过与周围的环境接触,建立情感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吸收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简称“吸收性心智”。由此蒙台梭利强调:“生长,是由内在的生理潜力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
  (3)儿童通过自由“工作”实现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不是游戏而是“工作”,但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儿童是“为工作而工作”,成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蒙台梭利所强调的自由“工作”并不是没有组织的“工作”,单单任凭儿童无组织的自由“工作”是无意义的,是一种浪费,“自由”要和“纪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教师是儿童的“引导者”。基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应为“引导者”“观察者”的角色,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被称为“导师”。教师需要在儿童的自由活动中,主动观察儿童的行为,了解儿童对什么材料感兴趣,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情绪状态、专注程度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儿童的差异,对儿童实施正确的引导。
  2中国文化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相通之处
  2.1强调早期教育重要性
  《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完整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其强调对于儿童要及早施教。其中写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对于儿童的教育要越早越好,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是施教的重要时机,同时,如果在小的时候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长大后自然就会拥有良好的习惯。而蒙台梭利也认为儿童具有“敏感期”,“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极其强烈的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很容易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只有抓住儿童早期重要阶段的教育,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2.2强调教育适应自然规律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肯定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些同样表现在中国的教育上。老子强调“自然无为”,教育主张“不言之教”,即不去刻意改变学生的禀赋,而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重视其自然的思悟,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这同蒙台梭利教育所强调的儿童“工作”所遵循的自由原则有一定的相同。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活动是满足每个儿童内在需要和适应每个儿童的发展节奏的最佳途径,儿童在“工作”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以满足他们内心的需要。
  2.3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