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是人类生活的写照,它反映社会、关注人生,又反过来予人以积极的精神体验,即美感。凡诗词曲赋都具有美感,而感伤情绪的诗词更具美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伤诗词多具有悲剧的意味和色彩,而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旨在肯定美好的事物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获得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感伤诗词,它在美感的高峰体验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正如叶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现代化的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给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情。”而在千万种可构成伤感因素中,离别可谓最为伤心,最具感伤美的因子,由离别到相思再到团圆,不管是时间距离的早与晚,快与慢,长与短,远与近,空间距离的合适,一定的心理距离的影响,确实能使距离产生爱,由爱增添美,因为有距离才更珍惜爱,加强了爱就会更美,要离别才更珍惜团聚,关注团聚则更舍不得分离,舍不得分离,又加强了爱,更增加了美。我在这就不过多阐释距离产生美这个美学命题,而是将目光投射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离别佳作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秋暮怀秋”一折与柳永的《雨霖铃》,从中抽取令人感伤的离别之美。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蓝天白云,枯萎黄花,南飞大雁,火红枫叶,在凄紧的西风中融为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为离别之苦痛造势。圣叹一评“绝妙好辞”,我称当得堪得。词人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首曲子虽未点“愁”字,却溢满了离人心上秋,这像极了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堪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亦是这满目伤秋,亦是这苦痛离别,也在长亭,亦于黄昏,一样的凄凉冷寂,更一样的不舍依依。两处的景物都渲染一种悲凉哀愁的气氛,更添悲情。
这悲景已是伤人,不曾想,正当“无绪”,“留恋”之际,“兰舟催发”,这精确的兰舟瞬间化作了无情之物,令人怨之,恨之;西厢这头,老夫人却道:“红娘,分付辆起车儿,请张生上马,我和小姐回去。”这世故老人,给予这新欢俩口再道几句珍重,又当如何?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像极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因别离时,相视泪盈盈,千言万语皆多余,只恨这般苦别离。离别时的泪,最是伤人,更是醉人。怪不得实甫醉了霜林,更安排了莺莺与红娘咸敬了张生一盏“苦”酒,别道只有张生“苦”,莺莺亦是“苦”,“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酒与泪早已不得分辨,还未离去却害了相思之疾,苦哉,苦哉。当然,柳永话别时,亦提到了“酒”,“都门帐饮”,看似有备而来,但相饮之时,那泪和着酒,那酒伴着泪,也是苦的吧!在这,吾不得不感叹,似乎这“酒”离不开这别,别不开那离啊!
再顾崔张别,“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不觉令人联想“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为张生引马而去,青山来“隔”,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也添了一层噱咙,通通都在使坏。行者看似无情,送者心如刀绞,莺莺此时定恨死这般无情物,不予方便送张生,“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那渐行的马车,在夕阳古道禾黍秋风中回荡,好不凄凉。柳永呢,因行水路,引舟而去,这一去烟波浩淼,千里涌迭,楚天暮霭沉沉,送的人心碎,泪迷了双眼,行的人苦想这一路的寂寞,一路的相思。
已是离别,然后感慨。柳永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实甫写莺莺怨道:“早是离伤感,况且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秋带愁,秋含伤,不适离别,若别离,真可谓伤上加伤!最后柳永受不了这般伤感,喊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积蓄的感情在最后进发出来,一切了了。莺莺亦如此,“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离愁谁懂,这离愁谁解,烦恼将溢出,清照之愁是载不动双溪蚱蜢舟,而莺莺之愁是这些大小车儿绝对载不起的,愁更稠了……
词曲相通,其中之感伤也相通,离别之美也相通。离别太苦,感伤太浓,正是这般由离别而引起的感伤和惆怅,构成了美感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它给人的审美感受不是和谐快感和喜悦,而是不和谐、痛感和悲愁。正由于非感伤文学与感伤文学的同时存在和发展,使我们能从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人类情感的全音阶。感伤作品通过写尽人世间的不幸和悲伤,目的并不在于让人沉浸在真正的痛苦和哀伤之中,而是将这种痛苦与哀伤释放、宣泄和净化,使人的灵魂重新进入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所以感伤诗词作者正是通过悲愁的书写和宣泄,深入到自我心灵的最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真实存在,使人在不幸中、在惆怅中、在悲剧的意境中体验到个体生命的自由和更深层次的快感。当然读者阅读感伤作品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个移情过程,作家总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积极地调动和改造审美对象来再现出种种意象,从而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完成诗词的艺术创造,从而使感伤诗词具有美感和丰富的美学意蕴,让人在阅读、鉴赏、审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这是古代诗词曲赋感伤情绪的美学意义之所在,可待我们不断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