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批评理论解读
《呼啸山庄》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此时英国正经历为维多利亚时期,它的出现引领了时代的风骚,是一部值得人们深省的名著,小说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凭借本小说也跻身英国名流作家之列。《呼啸山庄》在发表伊始曾遭到各界的非难,尤其是文艺理论评论家更是严厉地指责小说离经叛道,违背主流价值观,在十九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艾米莉·勃朗特传》的发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艾米莉·勃朗特的独特思维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因此,《呼啸山庄》也得以云开月明。
《呼啸山庄》留给了后世人们丰富的遐想,是一部难以完全理解透彻的巨著,小说描述了一段爱情与复仇相交织的扭曲爱情观,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以及凯瑟琳以呼啸山庄及广阔原野为背景,展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交融的场景,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以及仇恨使得人性变得复杂与深刻,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考验着人类在灵魂深处中蕴藏的冲动。《呼啸山庄》充满了荒原与自然的原味,也深刻地探讨了人与自然在长期的较量中最终将走向和谐统一的和谐生态观,因为有黑暗、有争斗和冲突,因此才有理解和光明。它通过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分析自然环境的地位、作用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表达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与回归,而另一方面,生态批评模式也不遗余力地寻找小说中所缺失的自然元素以及对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的歧视,来批评人类对自然的大肆破坏,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关爱与尊重。文学上的生态批评不仅仅是指描述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它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自我精神上的生态价值观意识,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小说中自然生态观的体现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她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呼啸山庄》则是其中最为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在艾米莉在世的仅三十年之中,她大部分时间是住在一个偏僻的荒原之地——霍沃思牧师住宅,她闲暇时间最喜欢做的就是漫步于荒原之中,在那里她没有任何的束缚,情感和思绪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地解放。荒原环境伴随着艾米莉度过了人生中最平静也最深刻的日子,使她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片荒原了,这种荒原思想也成为艾米莉小说中最为独特的生态环境,对她的文学创作思想以及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小说《呼啸山庄》所描绘的时代完全不同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带有一定的超现实风格,在文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是简单质朴的,其生活也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世界是一个让现实中忙碌的人们暂避的港湾。自然元素是小说中所描写的重点,在艾米莉笔下,自然环境都是具有生命的,它们与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感,会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悲痛或愤怒,会因为主人公的爱情而欢快且灵动。那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共同畅游的荒原也有着自己的情绪,仿佛一切的自然元素都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与爱情,因他们的情绪而呈现出喜怒哀乐。这一切的自然环境都不是孤独存在的,它们与主人公互相影响着,而艾米莉所描写的世界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都是动态的,是有生命道德的实体。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所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还表现在荒原对人物的影响上。在小说中,凯瑟琳去世以后,荒原则成为了人们思念和缅怀她的载体,林顿因悲伤而漫步于荒原,而希斯克利夫则因悲痛徘徊于荒野之中,荒原是他们倾诉情感的地方,也是治疗内心创伤的良药。大自然的生灵都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这种观点在小说中曾多次提及,希斯克利夫对于羊群受冻的担忧与照顾,奈丽心痛受苦的小狗等,似乎小说中的人物都热爱并同情着大自然的生灵,这也是艾米莉对于自然和谐生态的理解。
三、小说中社会文明生态观的体现
《呼啸山庄》创作于十九世纪英国工业文明时期,艾米莉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利欲熏心的社会,资本主义的行事、待人风格使得社会缺乏基本的道德感和人性。人们向往上层社会物质至上的生活,精神世界一片空虚,当然这样的社会也自成一种生态体系,只不过其中充斥着权、钱、阴谋、腐朽、自私……人与人之间很难真正和谐共处。英国的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起了艾米莉的担忧,她怀念清新世界、和谐自然的生存环境,渴望生活在一片没有喧嚣的净土之中。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十分反感,她对社会生态的批评也主要体现在小说中主人公的蜕变上。希斯克利夫的名字本身就带有自然的特性,HeathCliff由荒原与悬崖组成,他从小就来历不明,如自然所孕育而生的生灵,这时的他拥有一切自然的特性,狂野、粗俗不同于社会其他人,但是从小凯瑟琳就非常喜欢他,两人亲密无间,这也是希斯克利夫能够长期在鄙视与虐待的环境中保持心灵上的正常而未被扭曲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老肖恩的去世以及凯瑟琳的变心,希斯克利夫的内心世界崩溃了,潜藏在他精神深处的黑暗爆发了出来,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复仇,他要报复肖恩、林顿。他的仇恨是这个时代带给他的,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但是他的复仇却掩盖了他生命中存在的良知,使周边无辜的人受到了伤害。伊莎贝尔说他不是疯子就是恶魔,他没有怜悯,没有宽恕,只有折磨别人来弥补自己受到的创伤,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也是希斯克利夫作为文明人却行如魔鬼的根源。希斯克利夫从一个正常人变得扭曲,这是艾米莉对社会现实生态关系的一种控诉,在这样的社会中,再善良纯真的人也将会被摧毁,然后被异化成为适应现实社会生态体系的物种。正是因为社会生态的扭曲,才导致艾米莉一直过着避世的生活直至去世。
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回归
在小说中,艾米莉所构建的世界与现实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小说主人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虚伪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希斯克利夫后来的异化又融入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双方在对立之中走向统一。小说中体现的生态危机即是人性的危机,人们把自然环境当成是人类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从生态批评的观点来看,却完全反驳了这种奴役自然的思想,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而尊重自然则是人类天性与心灵上的回归。
《呼啸山庄》的最后,凯瑟琳梦回荒原,希斯克利夫也从社会生态中回归了自然的怀抱,与凯瑟琳一起融入自然;小凯瑟琳与哈顿在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中互相融合,最终摆脱了上一代人未能完成之事。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从对立走向了统一,这也是艾米莉·勃朗特对人性与自然最终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杨苡译.呼啸山庄.上海:译林出版社,1994.
[2]曾繁仁.当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9(2).
[3]陈荗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外语教学,2007(1).
[4]肖晶.和谐之声:《呼啸山庄》的生态解读.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