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阐释其躯体理论的载体是文学艺术。他注重挖掘文艺作品中的躯体主题。文艺作品的人学特旨契合于躯体的价值向度,为巴赫金挖掘文艺作品中的躯体内涵创造了条件。如:巴赫金将狂欢化诗学中的“丑角地形”概念融入到文艺作品尤其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进行分析。“丑角地形指涉及丑角肉体与方位空间等因素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由于丑角一般在文学作品中多是被贬低的对象,而丑角地形学的思路就是认识这些在丑角身上的器官部位的位置变化,从而来思考被视作丑角的意义的改变。”③
《青春之歌》中真正意义上的丑角为数不多,但文本中的一些反面角色所呈现出的背离革命的怪诞旨趣却呈现出了丑角的颠覆性质。这些丑角躯体都由骑士或革命者向保守者、革命叛徒角色转变,显示出了一种颠覆的怪诞旨趣。笔者将以余永泽与戴愉为主要分析对象进行分析。余永泽以骑士的姿态出现在林道静的生活中:“一个黑黑瘦瘦的青年,含着微笑站在她身边……青年和悦的声音像对熟朋友说话一样……他留着短分头,穿着黄色卡其布学生制服,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智慧。”当林道静被卢嘉川进行了革命思想的启蒙后,余永泽对其进行反对并流露出落后的保守主义时,林“林道静凝视着余永泽那个瘦瘦的黑脸,那对小小的发亮的黑眼睛。她忽然发现他原来不是并不漂亮也不英俊的男子。”余永泽还会为逼林道静与他结婚而“大珠泪珠滚滚而下。”用他瘦削的手指用力捏住道静的手,使她感到疼痛。余永泽的小眼睛、黑皮肤、瘦削的手指等关键词都将余永泽的背离革命的后的躯体指向了一种怪诞的丑角躯体。指向丑角躯体的小眼睛已不像他出场时的闪烁着灵活和智慧,而是有着传统意义上的“贼眉鼠眼”的意味了。
再看革命队伍中的叛徒戴愉躯体形象。戴愉虽作为一个革命者出场,并且给林道静留下了亲切的印象,其才情与浪漫也使王晓燕疯狂地爱上她。但杨沫塑造的戴愉躯体形象不同于其他革命者正面的形象描写,而是直接突出“矮矮的个子,黄黄的圆脸”、“从眼睛后面瞪着突出的金鱼眼睛”、“一缕狡黠的难于捉摸的微笑,从戴愉沉闷的仿佛浮肿的脸上透露出来。”当王晓燕表明立场,站在林道静一边的时候,戴愉的“黄脸似乎更加黄了,暗淡的眼睛也似乎更加黯淡了。”“矮”、“黄”、“金鱼眼睛”、“浮肿的脸”等关键词反复出现在戴愉的外在形象描写中,使颓败的形象完全颠覆了革命者的身份,显示出了怪诞的旨趣。
四、眼睛这一洞眼的意义
巴赫金认为躯体是我与他人的融合体。巴赫金非常重视躯体的开放性,他认为,躯体的开放性着重表现在躯体与外在世界的物质交流上。人体的各种洞眼与凸起都是躯体与世界进行物质交流沟通的地方。躯体通过洞眼与外在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在彼此没有隔阂的地方相互吸纳。
在《青春之歌》中,杨沫花了大量笔墨在描写眼睛这一洞眼上,它对于主要躯体角色与世界的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眼睛这一洞眼的描写首先可以看出躯体角色的外在特征与性格。描写林道静的眼睛特征的细节有“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的然而动人的眼睛。”余永泽,“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智慧。”、“余永泽瞪大亮晶晶的小眼睛……”卢嘉川,“那聪明英俊的大眼睛……”除了这些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的主要躯体角色之外,还有一些次要角色的眼睛描写,如第27页中,中年妇人的“两眼是枯涩的,好像鱼眼一样的暗淡。”等。我们可以在角色的初次出场时便感受到角色的外形特点,并通过眼睛这一洞眼的特征推测人物的角色性质和性格特征。
另外,躯体角色的心情转变或躯体角色性质转换时,眼睛这一洞眼便成为了接受者接受这些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当林道静为自己的出路感到愁苦时,她原本忧郁动人的眼睛变成了“悒悒的愁闷的眼睛……”、当林道静遇到了卢嘉川并进行了深入的谈话后,“她那双眼睛——过去它虽然美丽,但却呆滞无神,愁闷地像块乌云;现在呢,它放着欢乐的光彩,明亮得像秋天的湖水,里面还仿佛荡漾着迷人的幸福的光辉。”当卢嘉川为革命事业忧心时。“他的眼睛突然变得很暗淡。”当余永泽表现出与革命背道而驰的保守态度时他的眼睛也不是具有智慧的亮亮的小眼睛了,他的小眼睛中总是透露出反面的、丑角式的“光芒”,“道静望望余永泽那双不安的小眼睛。”、“他的小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困兽似的绝望的火焰。”等。
五、结语
本文利用巴赫金躯体理论中的内外在躯体内涵分析了主人公林道静的躯体构成,着重分析了林道静内在躯体构成的主要载体以及其外在躯体构成的间性因素。其次,分析了作为非个体死亡的卢嘉川的牺牲,并进一步阐释了革命巨大躯体的形成以及卢嘉川的死亡对革命巨大躯体建构的重要意义。再次,分析了以余永泽、戴愉为代表的丑角躯体形象,揭示其背离革命的怪诞旨趣。最后,纵观整个文本,寻求杨沫创作《青春之歌》过程中,使躯体角色与文本世界和外部世界相融合的重要洞眼——眼睛的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巴赫金躯体理论对《青春之歌》的“躯体”内涵分析尚属一种尝试,力求挖掘巴赫金躯体理论与《青春之歌》文本的关联性,将巴赫金的躯体理论应用至《青春之歌》的文本分析中,并从中窥见杨沫创作《青春之歌》中每个躯体形象的意义。
注释
①引自秦勇,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②引自秦勇,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③引自秦勇,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秦勇,巴赫金躯体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谭学纯、朱玲著,广义修辞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