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浅析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时间:2013-09-05 14:47 点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利地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经典小说作品,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展现茨威格小说创作上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力图对这部经典小说的这一经典性因素进行充分的剖析和解读。
  “在读到您的《马来狂人》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个中篇之前,除了您的大名之外,我对于您,茨威格,几乎一无所知。第一个中篇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第二个中篇则以其动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中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害羞地哭了起来。”[1]这部曾经让文学巨匠高尔基哭泣的作品是茨威格的重要代表作,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他的魅力,他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
 
  细腻、深刻、准确、真实的心理分析让茨威格成为十分出色的“心灵捕手”,将文学对心理学领域的探讨、表现与开拓提升到了新的阶段。他用文字告知读者们灵魂解码的秘密,洞开心灵的门窗,逼迫我们在他塑造的人物中找寻自己心灵的回音和最真实的本来面目,我们与那些人物拥有了一样的呼吸频率,拥有了一样的心跳声,我们在阅读他们,也是在阅读我们自己。
 
  一、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深刻精准而又细腻的心理分析是茨威格小说的一大特色,意识流手法也是他所擅长并且经常使用的,他学习巴尔扎克,又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因为写诗起家他作品中又总是流淌着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在花团似锦的文坛上他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既复杂又简单。然而,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能用一个定义全面概括的作品,都是毫无生机的死物”[2]。在对茨威格的研究中始终离不了心理现实主义风格几个字,他是一个强悍的心灵捕手,目光敏锐,内心敏感,然而他从不标新立异,即便是运用了高超的技巧,仍旧有一种平和的诗意的熨帖,无论是内心独白还是心理分析,茨威格在意的不是技巧的新颖,而是内容的深度。
 
  在读了这篇小说数遍后,我们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女人对R先生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然而,我们怀疑的只是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从未怀疑否定过它在那个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为茨威格在刻画他们扭曲的心灵时,对他们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却没有任何古怪荒诞,他只是平淡地讲述不平淡,在风平浪静的平和下蕴藏着惊涛骇浪式的情感,描绘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乱,略有夸张却从不荒诞不经,这样极致的感情少有却并非没有,让读者毫不犹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最为人所欣赏的是,在他把一颗颗淌着脓血的绝望心灵剖开给众人看时,从不是纯客观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他倾注了最温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后的光明,字里行间充盈着爱与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旧有最纯粹的爱情。应该称之为理想主义,茨威格式的理想主义。在那个陌生女人倾诉着一生唯一的爱情时,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将这份情感晕染地更加浓烈真实,真实得让我们觉得它甚至可以战胜绝望带来的一切痛苦,可以战胜现实的所有欲孽、罪恶与铜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为这种刻意扭曲、略带夸张的心灵倾诉,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这种整体上的写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情感上的真实性,在终于理解了这个女人的紧紧抱在怀中死也不肯放手的爱情后,所有一切的疯狂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颤抖,都是可以相信的,都是真实的。这就是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虽然人物存在心理上的畸形和夸张的扭曲变形,但总体上是写实的。
 
  二、故事情节的刻画
 
  茨威格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者,这样就保证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真实酣畅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但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必然会带来主观抒情色彩的过于浓郁以及小说情节的薄弱,茨威格却成功地将二者进行了协调,他在刻画内心时,从未忽视过故事情节的建构,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开头,既是标题也是称呼,这是封从一开始就透着奇怪的信,甚至带点儿莫名其妙,于是R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发了,茨威格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分析师”,更是一个合格的小说家,他知道怎样带领读者进入精心构画的心灵世界。整封信中多次出现“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这样的反复出现如同线索般将一个可怜女人的一生穿起,组合,诠释,说明着最终让她提笔写下这封信的原因,更表达出一个母亲最热烈的爱。女主人公的自述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她爱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每个阶段都是以“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作为开始,从主人公对儿子之死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引到某个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中,各个阶段之间的间隔与停顿清晰合理,就好像生命体的呼吸一样,一呼一吸之间有着超脱般的安宁平静,却又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小说在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理性的结构设置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异的平衡点,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儿子死亡这种致命打击之下的絮语,却又完整地讲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此外,仔细阅读过茨威格的小说作品后就能轻易地发现他对戏剧性情节的偏爱。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戏剧性的情节和温情脉脉的叙述奇异地和谐,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用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而是致力于用人性和情感打动读者。因此,那些对于构筑情节和丰满人物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都涌动着丰沛的情感,比如陌生女人在信的第一部分提到自己儿子死去了,“我不敢往床上看,我动也不敢动,因为烛光一闪,影子就会从他脸上和他紧闭着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脸上的肌肉在动,我会以为他没有死,他还会醒来,还会用他那清脆的嗓子给我说些孩子气的温柔话儿”[3],我们能够想象那个女人坐在自己死去的儿子旁边,握着笔一笔一划写下这些文字时,苍白的脸掩在影影绰绰的烛光中哀恸的样子。茨威格总是能够把握住人心中最纤细的那一丝颤动,他深刻地了解人类的爱与痛,即使他设置了那些略微有些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让人们在他精致的笔触中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茨威格式的心理现实主义
 
  “我不知道有那个艺术家会怀着这样多的敬意、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4],“我再重复一遍,没有人曾经怀着对妇女如此之深的敬意描写过爱情。很久以来妇女就需要这种敬意……”[5],高尔基曾经多次赞叹过茨威格写作时对于女性流露出来的爱和同情,理解和宽容。他用文字引导读者,为那些女人做出最庄重的辩护,让读者轻易地感受到他们丰沛的情感,宽宥那些被命运耍弄的可怜又可爱的女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人性,充满了诗意。虽然这仍旧被很多女权主义者诟病,认为这个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为了得到R的认可,没有真正的自我,但我们必须明白,她在获悉爱情真谛的刹那,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人。那个脆弱可怜的女人身上燃烧着一种奇异的固执和坚强,独自承受一切,原谅一切,奉献一切,用自己一生的自由作祭品为爱情献祭,在自己死去后才将真爱说出。
 
  茨威格使用技巧,又超脱于技巧之外,都如同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一般平缓顺畅,水到渠成,天然雕饰。这封“来信”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形式的新,却是与它内容上的新分不开,而这正是茨威格更为看重的。茨威格不愧是心理分析的大师,他准确地把握她每一次的思量和每一刻的感受,抚摸到她心脏瓣膜的每一个褶皱,不差分毫。
 
  注释:
 
  [1]转引自《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张玉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12页
 
  [2]同上,第198页
 
  [3]引自《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斯台芬·茨威格著,张玉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96页;
 
  [4]引自《马克西姆·高尔基和斯台芬·茨威格通信集》第110~111页;
 
  [5]引自《马克西姆·高尔基和斯台芬·茨威格通信集》第111页;
 
  参考文献:
 
  [1]《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斯台芬·茨威格著,张玉书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2]《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奥]茨威格著,韩耀信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3]《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张玉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外国文学研究集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出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