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扁舟上的四个人中,身为注油工的比利是驾船技术最娴熟的,文中提到他“凭着一连串奇迹般的快速动作,以及麻利稳健的驾船技术,终于从那激浪中掉转船头,又安然划回海上。”同时,他也是游泳水平最高的,在向海岸冲刺的过程中,“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加油工甚至还是扁舟上四人中唯一一个被提到了名字的人,作者仅仅通过其他人物的职业来指代他们,但是却唯独告诉读者加油工的名字叫做“比利”。驾船娴熟,擅长游泳,心底善良的比利被成功加冕,读者往往认为比利是最应该活下来的人物。可是在狂欢化的世界里,加冕的结束往往是脱冕的开始,小说的最后部分写到,“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地躺着。他的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墓。”曾经敏捷健壮的优秀比利最终变成了静默的水淋淋的尸体,经常在海上大显身手的他,在陆地上竟然只能得到一个阴森森的坟墓。对于比利的无情脱冕无疑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最不可能遇难的人成为了唯一遇难的人,这简直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讽刺。
这看似荒诞的对比利的加冕脱冕将人类的文明世界瞬时间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许《海上扁舟》试图告诉读者,很多现实世界中被信奉的真理都是值得质疑的,人类社会中被固守的生存哲学和生活逻辑往往是不真实的,人类必须对自己曾经坚信不移的所谓的权威真理进行重新审视。
四.结语
通过对《海上扁舟》中的狂欢化色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在这个狂欢化的世界中,深藏于平日生活里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神秘莫测凸显了出来,曾经被固守的绝对真理受到了巨大质疑,人们不得不对世界进行重新思考。
此外,从狂欢化的角度对《海上扁舟》进行全新解读一方面展现了该美国名篇的丰富意蕴和极高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巨大适用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凌建侯,《巴赫金哲学思想与文本分析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
[4]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05.
[5]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