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裘德的悲怆看文学的本质(2)

时间:2013-09-05 14:29 点击:
幸好,裘德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他的表妹淑姗娜,这让他的爱情在悲哀之外多了一份凄美。裘德对独立、理性、温柔、优雅的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但起初他竭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她对于他,也将只是一颗仁慈友好的
 
  幸好,裘德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他的表妹淑姗娜,这让他的爱情在悲哀之外多了一份凄美。裘德对独立、理性、温柔、优雅的淑几乎是一见钟情的,但起初他竭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她对于他,也将只是一颗仁慈友好的明星,一个促使他不断上进的人,一个崇拜英国国教的伴侣,一个温柔体贴的朋友。”[10]通过裘德的引见,淑成了菲洛特桑老师所在学校的教员。裘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老师和表妹的关系慢慢亲密。终于婚礼上,裘德亲自把新娘淑交给了新郎菲洛特桑。裘德和淑都压抑了早已存在于心中的对彼此风起云涌的感情。后来姑婆德鲁斯娜的葬礼给了裘德和淑一个互相吐露真情的机会,淑向丈夫菲洛特桑提出让她离开的要求,菲洛特桑同意了。炽热的爱情把裘德和淑结合在一起。我们原以为幸福生活就此开启,却不料这才是爱情悲剧真正的开始。他们为结不结婚这个问题着实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是没有结婚。世俗的偏见慢慢地侵蚀着这对敏感夫妇的坚持,他们四处漂泊,生活艰难。直到小裘德(裘德和阿拉贝娜的儿子)杀了淑和裘德的两个孩子随即自杀的事情发生后,淑的精神彻底崩溃,生下的早产儿也命归西天。淑为了救赎自己,与菲洛特桑复婚。后裘德在病重之际不顾生命安危与淑见了最后一面,再见亦是永别。裘德一生的爱情以无可言说的悲怆告终。
 
  然而,理想和爱情的失落比起生命之殇的大悲又显得微不足道了,哀莫大于死。曾经,“他考虑着可以安排自己未来的几年时间,争取在30岁时开始从事牧师工作。”[11]可是他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他能活过30岁么?终于贫病交加之中,“几乎近30年的心跳已经停止了。”[12]——裘德还是在快到而没到30岁时死去了。常言道“三十而立”——我想这个年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可是裘德却没有立起来,经历了理想的渐行渐远,爱情的失意苦痛,世俗的冷嘲热讽,身体和内心的双重煎熬,裘德终究没有立起来。此外,小说中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使小说情节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小裘德(裘德和阿拉贝娜的儿子)杀了淑和裘德的两个孩子后自杀,除了三具尸体,还留下一张字条:“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孩子太多了。”[13]小说中具体描写了事情发生后淑的彻底崩溃,但裘德的痛心又怎会比淑少——一夜之间,他的三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停止了呼吸,并且是大孩子杀了弟妹后自杀,死亡的阴影深深笼罩了他。
 
  作为一个父亲,大概没有人会遇到比裘德更残酷的事情了;作为一个青年,没到而立之年便死去也算是极不幸了。在马力格林时,裘德就这样想:“把他留在世上干什么呢?他猜想自己不是一个很尊贵的人,连自杀的资格也没有。和平的死神憎恶他这样一个臣民,不想接纳他。”[14]后来,他去了基督寺、梅尔彻斯特、沙斯托及其他地方,可是又怎样呢,不过是在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结天鹅之歌,成就行者之殇。弥留之际的他甚至希望自己的生命从来没有开始,这是怎样一种绝望——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三
 
  哈代之所以写裘德的悲剧,之所以“离经叛道”,是因为他拥有正视世间丑恶的勇气,怀着对人类不可扼制的同情心。他在世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此感到不快,并且辩解道,他写人间悲剧只是想反映人性本质,告诉人们要“正视世道的丑恶”。[15]
 
  1895年,《无名的裘德》问世,立即遭到猛烈的谴责,有的评论家还把这部小说叫作《诲淫的裘德》。哈代对于这种世俗的偏见与非难感到十分沮丧,性格刚毅的他愤然决定从此结束小说创作生涯以示不屈从于世俗偏见。他写裘德理想、爱情、生命的三重悲怆,是想写出人间的真面目来警醒世人、呼唤灵魂!同样,小说《苔丝》在1891年出版时也受到了舆论界猛烈的抨击——批评这部作品宣扬“不忠”、“不贞”。从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我们就能看出哈代对此的态度,哈代对苔丝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在《苔丝》1912年版本的序中,哈代这样写道:“关于这本书的副题……作为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女主角的品格的评判……谁也想不到,这几个字引起来的驳论,比全书里任何部分都要多!‘不著一字,斯更佳矣’。可是这个副题还是留在那儿。”[16]早在20世纪初,徐志摩就写过一首题为《哈代》的诗,深刻认识了哈代的思想:这不是完全放弃希冀,/宇宙还得往下延,/但如果前途还有生机,/思想先不能随便。/为维护这思想的尊严,/诗人他不敢怠惰,/高擎着理想,睁大着眼,/诀别人生的错误。[17]哈代正是用对人的爱和正直的心写作、生活。
 
  从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托马斯·哈代的裘德,悲怆背后,是作家始终不渝的爱——对人及真理的爱——这也是文学的本质,无论中西,不论古今。
 
  注释:
 
  [1][2][17]吴迪,《哈代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9年第1版,p160、7、95
 
  [3]—[14]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刘荣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7年第1版,p5、17、29、76、106、116、48、81、120、395、325、61
 
  [15]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1版,p2
 
  [16]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年第2版,p9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刘荣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2007年第1版。
 
  [2]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年第2版。
 
  [3]吴迪,《哈代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9年第1版。
 
  [4]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1987年第1版。
 
  [5]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4年第3版。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